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五十八讲)

好各位,请一起合掌。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各位楞严道友,今天是我们《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第五十八讲。那么大家拿大本小本的,小本在一百八十九页,大本在七百一十三页。在上一讲的时候,我们把五十种阴魔境,特别是识阴乃至再往前推一个行阴,这两个板块讲得稍微速度快一点。特别是到了最后的这个识阴呀,因为它非常的幽微难至,我们一般的凡夫是观察不到这个地步的。

所以说就依着圣言量做一个贯解,种一个种子,以防我们在将来自利利他的菩提道上能够防患于未然,和给别人宣讲。那么今天的内容开始,就是进行一个一方面是前五十种阴魔的汇总,另一方面是整个一部《楞严经》的汇总。所以后面的就是说,阿难开始又重新来请问明这个五阴的生灭之法。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坐在这里就有一个我的存在。

那整个佛法的核心就是要破我执,要照见五蕴皆空,刚才诵持《心经》。那么我们怎么把这个五蕴的假和之身,就是层层叠叠这样叠起来,一直迷迷迷,迷到现在这个状态。包括我们现在也只是从文字理论上,来能够反观到我们这个错误的所在,在心行上还并不能够圆满地现量证到这个圣人境界。可是在我们现在来讲,这个理论是决定性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核心,能够在佛法里面才能这么讲。

包括咱们如果说在心地上用功的同修就知道,就等于说极乐世界净土法门的这个厌离娑婆,它也是要厌离我们这个五阴的假和之身,不是说带着这个色身去往生西方,是神超净域。那么在神超净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在弥陀愿力的这个,对我们这种烦恼造业的封锁下,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这个五阴假和之身的剥落,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所以说在前面的经文里边不是有一句叫,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这就是我们的根本烦恼。现在我们觉得五蕴,就是这个,其实就是这个色身把我们给困住了,把我们的本有佛性如来藏心,就给锁在这个五阴四大假和的载体上面来了。

所以后面阿难就是说,后面的这一段内容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进一步总体地说,五蕴的这个妄想是怎么生起的。前面讲得非常细,但是后面讲得非常的明了,很简洁;前面讲得非常的厚重繁杂,后面讲得非常的通俗易懂。这就是针对不同的根机,来显现这样的讲法。这是一点,要大家悟到这个五阴的妄想的身体,它的来由。

第二点,那么我们悟到了这个理以后,大家得修呀。有些人就不明白说,那么这个理呢,一下子就明了了,悟到了以后,那么这个到底是渐渐地修呢,还是说明了了就啥都不干了。就害怕大家以为说一旦明了就啥都不干,废了六度万行,破我执之法,在修禅中反而成了障碍。

所以后面的这个就假借阿难,你看我们待会儿读的时候,阿难即从座起,又假借阿难的请问,重说一次五阴到底是怎么生起的,五阴的界限在哪里。就是说,你说色阴,那色阴是从哪到哪,我们认为这是色阴的烦恼;想阴是从哪到哪;受阴是从哪到哪。这是非常明确的事情,现在就假借阿难这样来讲到说,一个是道理要顿悟,可是在修行上还得不废万行地去渐除这个烦恼。必须什么呢?能够记住佛讲的这些法,不能够有一点的散失。所以这是阿难又从座起来请佛明示的一个因缘。

好,我们现在先读一段,从小本,我这里拿的是小本,一百八十九页,大本七百一十三。从小本的阿难即从座起,一直读到第二页的同是妄想,五阴本因同是妄想。好,找到了吗?一起来。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净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好。大家来看,这里阿难从座起,也是先说听闻到佛讲这样的一个无上的慈悲的开示教诲。这里有一个词叫做忆持无失,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现在能够忆念执持,当来也需要无忘无失。也就是阿难领了这个法旨以后,他是发心要度世了,要给大家讲说了。所以他现在就是说,如佛所说,这个五阴相中以这五种虚妄为根本的妄想心,那么我们平常听佛您讲示的话,你看。

前面整个一部《楞严经》,可以说阿难这里讲到的这里的请法,等于说三十多年来都没有听过这样的开演,曾经纵然有所说,也不过是说一点点名相,就是讲一点点名词,没有这么深度地给他们讲过。

所以这里才说,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什么微细开示呢?就是说这五阴为什么以妄想为根本。虽然妄想的种类不一样,但是它都是以妄想为根本,五种妄想为本想心。那大家还记得说色阴中属于什么妄想吗?对,坚固妄想。受阴中属于什么妄想?虚明妄想。想阴中属于融通妄想。行阴中属于幽隐妄想。识阴中属于虚无妄想。这五种妄想代表五种阴魔境。所以你看这里用词非常(精准),比如说这个想阴的坚固妄想就是色法呀,色身嘛。

这个色阴,色阴的坚固妄想就是我们色身,一切的外在的物质,自己的身体。这个就是本无今有,就是妄想中体现出来这一重坚固。现在我们不要说受想行识了,色阴谁能破得掉,谁能把它观空呢?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说这是第一问,就是说请佛再细说一下,为什么以妄想为根本。

大家记住,这是我们下面的内容的板块关联。第一个讲的就是为什么五阴以妄想为根本,这是阿难的第一问。第二问,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就是说我们要空这五阴的时候,那么这五阴的破除是一并顿然消除,当体全空呢,还是说建立诸法,以事相上去磨砺,次第去修证。这又是第二个问题。大家要受用,这其实阿难也是代我们来问的。我们很容易在这个上面,在这差别事和理、渐和顿上面搞不清楚。

那么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你看,如是五重诣何为界。这是我们更搞不清楚的,虽然听了这么多,我们都不懂说色阴是从哪到哪。大家谁能现在回答一下,色阴从哪到哪,属于色阴的范畴,从哪里到哪里?就是我们去到时候破色阴的时候,你从什么境界到什么境界,什么界限到什么界限,就等于说这个色阴已经破掉了,破除掉了。看我们把空的概念怎么认为,后面会细细讲到。

因为我们一说色即是空的时候,如果是中道佛性,那么从《心经》的角度来讲是对的。那么从《楞严经》里面这讲到的空呢,所有的色法,包括我们现在的物质,和除物质之外我们还能够感受到的虚空,就是这屋里的这个空间,也属于色法。很少有经典像《楞严经》从这个层面来阐述得到,所以待会儿我们再来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就是到什么时候,修到何等境界,方为色阴,方为识阴,方为想阴。这个的话,如果佛不给做一个讲解提示,我们还真平时弄不清楚,不知道你到了哪个地步。你不要说去破了,你认它你都认不出来。

所以这里说,惟愿如来发宣大慈。就是再一次宣示,发大慈悲,不但为这个与会大众中的听法者能够清净心目,也为未来世的一切众生做将来入道的正法眼藏,比如说我们现在,咱们今天这不是就在讲楞严嘛。所以大家来看,后面开始就是回应,佛来一一地回答他的这三个问题。

第一段这一段,刚才我们读的是什么呢?回答这个生起的妄想。生起的妄想,怎么生起的?先要总答,总的给阿难。可是这一段话不太好理解。如果大家还能够记忆、忆持起来我们前面讲的这个五十种阴魔,再往前讲起来这个一念无明而生,怎么出现的世界,怎么出现的自我,整个人与人之间的这个因果关系,轮回步骤等等,还记得这些内容吗?这一段其实就是又把那个作为一个高度的概括。大家来看,我们这一段大家要用心跟着经文走,否则有可能会贯不过去。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这一句话在这部经典里面可以说已经数数地在讲了,每次讲一个法脉,或者讲一个回合的时候,都会把这个先列在前面。什么意思呢?精真是什么?就是我们说的如来藏性的这个不变体,不会变。妙明是什么呢?虽然不变,它可以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再再地讲到这个如来藏性。

那么什么叫做本觉圆净呢?就是这个体出现在我们事相的用中的时候,它也不会迷掉的。佛性虽然在凡夫中,佛性会不会迷掉,会吗?不会迷掉的。只是凡夫自己迷了,不是佛性迷了,所以叫做本觉。那么这个佛性它是周遍无碍,整个我们的心地法门,一切的宇宙万法中,无处不在弥漫。所以这里,圆净就是圆满周遍清净的意思,在里面容不得一点点染著,这叫做圆净。还是讲到这个如来藏性。

所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如来藏性,后面的一句你看,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本来的清净无染的如来藏性就是这个样子的,它并不留滞于,你看这里说非留,非留就是说它并不是体现在,体现在什么内容上面呢?首先你看,非留死生,也就是我们生死。三界内的分段生死属于什么?受想行,对吧。因为不能除去识,识就是说我们出了三界的界外了。可是这个大菩萨们还有什么呀?阿罗汉、大菩萨还有变易生死。所以说非留死生的这一句,这四个字的内容就是说,它并不等于说体现在我们三界内的分段生死的受想行,行的这个层面,也没有体现在三界以外的这个情识,

就是这个识上面也不是体现的。这就是受想行识了,对吧。乃至它也不能够体现在这个虚空和十方微尘世界,这是什么,指的什么,对,色阴中。因为什么呢?都是妄想自心之所生起而已。就是五阴呀,本来这五阴是妄想生起,本来是没有的,我们为什么现在天天说照见五蕴皆空,就以为这五阴法一定是佛法里面的法了。当然佛法从总括上来讲,一切法皆是佛法。

可是说这个五阴法,当时是为了区别于外道,或者不了解佛法慢慢上道的人,才讲的这个方便法。当体而言,五阴法本来就是假的,哪里有个五阴呢。这五阴怎么来的呢?就是我们现在在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两种死生里面的这种尘垢,乃至这种虚空,色空相对而引发了我们妄想的生起。这个能听得过来吗?好,我们再往下看: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斯元本觉,推究这个妄想的根元,怎么出现的呢?就是我们本有的妙心中一念的不觉,一念起妄就发生,发生就是延伸出来、演绎出来、变现出来这么多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根身器界,就是一念无明就起来的。但是众生他是因为迷而不自知,就是于这个有情我们自己,和器世间外在的世界,他不知道是唯心所现的。

就在这个世界,现前的这个境界中,他不知道说真是本有的,妄原来是空的。现在我们就见到妄,就认妄作真。认妄作真以后怎么样呀?一次又迷,两次又迷,一念又迷,念念又迷,一生又迷,生生世世迷,就成了我们现在流转生死的状态了。

这里好比你看,还记得这个比喻吗,演若达多还记得吗?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就跟那个演若达多早上起来照镜子,发现人家镜子里面的这个头非常好看庄严,他突然间就发狂了,说自己的头哪去了,到处去找自己的头。

跟这个一样,迷了自己的本头,而妄认为镜子里的影像是真正的东西,就狂走四处去找这个头去了,不知道自己的头就在自己脖子上,就在这儿。所以这个五阴的法也跟这样,我们生起来的一样,在一念无明中生起来,具足了五阴妄想。

那么这个五阴妄想,大家跟着啊,妄元无因。就是这个五阴它既然是从妄想生起的话,你想一念妄想生起来的一个东西,它有生起之因吗?有生起的原由吗?就是无端地就生起来了。你说它为什么呢,它就没有一个生起的因缘。那么既然没有一个因缘,结果现在在妄想中生起来了,为了什么呀,为了接引权巧,小根机的人,于妄想所生起的法中,记住啊,就是在我们当体的妄想中,才立了这么一个因缘所生法。

这个法也是妄想,立的因缘也是妄想,我们以为有一个因缘法是真的,也是妄想。佛告诉我们这个因缘法是这样的,我们认为佛告诉我们这个法,也是妄想。就是点点滴滴的链锁反应,都是我们从妄想所生法中,可是佛权巧地立了这么一个方便,它不是真实谛。大家记住,我们现在在破五阴呀。

破五阴首先我们要知道,五阴,当体的这个五阴在哪里呢?你们能不能把心跟上来,色受想行识在哪里呢?我们讲了五十种阴魔境,大家都听得,光五十种阴魔境,就死执认定一定会有一个五蕴,从色到受到想到行到识,对吧。现在佛告诉我们,五阴本来就是没有的。

那我们立起来这个概念是为什么呢?是为了佛,这里大家看,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这是什么呢?就是立这个五阴、因缘的时候,已经是方便,不是真实谛了。可是那些外道的这种邪知邪见,连因缘的这个说法他又当真。他又为了破这个因缘,认为没有因果,一切都是自然的,又立出来一个自然。

大家想连因缘都是方便立的,是一个妄想,你现在又把因缘给迷掉了,又进一步。把因缘当真就是把因缘给迷掉了,对吧。又进一步又立了说还有自然,是自然而有的。

所以这里佛就说,彼虚空性是什么呢?就是你外道称为五阴是自然而然而有的,那么我说这个彼虚空,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除了物质世界之外的虚空世界,对吧,它看上去虽然是寂灭不动的,你看,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就是看上去好像一动都不动,好像真正有这么一个虚空存在,对吧;可是它竟然依然还是犹实幻生,还是妄想所生出来的一个错觉。那么连这个虚空都是妄想所生出来的错觉,何况于虚空而住的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己本身的这个有情,它也是虚妄生起来的。在这样的一种不断的妄、不断的链锁反应中,都是一个妄想。

你现在还说什么,你看说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就是不管你认为是因缘所生,还是自然而有,都是妄想计度,那么你现在还说什么,看到了吗,皆是众生妄心计度,还你又说什么自然而有还是因缘而有,这有意义吗?本身就没有意义。

所以你看这里,阿难,知妄所起。就是你应当知道,因为一念妄动所现的妄境,由于有了这个妄境的现相,大家都执著为真了,所以佛才说这个因缘。知妄所起,说妄因缘。大家能理解吗?就是你现在知道是一念妄动所现的境界,所以佛没办法了,才讲这个因缘法,强说有一个虚妄因缘。说妄因缘

若妄元无,就是说这个就跟什么一样呀,就跟说因为你有病了,我只好要立一个方子。可是当你这个病没了以后,这个方子还有吗?也没有了。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就是你的五阴妄想如果没有的话,我就不说五阴因缘而有了,因缘所生的妄想,就不说了,包括说因缘这两个字都是强行安立的。就是要讲这个问题。

所以说何况不知,何况你还,外道不知道因缘是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才说了一个因缘法,你还进一步还推出来有一个自然可得,这不是更是由妄至妄了嘛,对吧,所以说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就是因这个缘由,我才给你发挥说明,说前面讲到的五阴都是妄想。色阴是坚固妄想。受阴是什么呢?虚明妄想。一样一样地给你说妄想。因为有妄想,故然有五阴;如果连妄想都没有了,五阴也不可得,对吧。所以说下面如来才给你这么讲的。后面的这一段一段开始就是什么呢,开始详细地讲五重妄想是怎么生起的,为什么说它是妄想。

因为我们很难接受说这个色身怎么是会妄想。大家想活灵活现的这样,打一下就疼,刀子割一下就流血,活着的时候会动,死了就一动不动,你说它怎么会是妄想出来的呢,明明现见有我你他。可是大家看,佛确实,一讲我们就从这个一对比就知道说原来如此。大家来读,这个要一段一段地读,汝体先因开始,一直读到名为坚固第一妄想。一起来。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好,大家来看。佛到这里就根本再没有给他这么掰开了揉碎,就这个时候就等于说什么,就等于说我们给大家讲了一大段的开示,最后来一个点化,一点把你点开了。你看这里佛就切了一个片段,就是说假如你现在的身体,你看你现在的身体,咱们的身体怎么来的,是不是一堆妄想结合来的。源头妄想在哪里呢?在我们的父母亲的这种爱欲妄想所生。

父母亲的爱欲妄想在前,你看,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是什么呢?但是如果你在中阴的时候,你没有这个欲爱之想,你就不能够来。因为我们本人也有责任,对吧,我们也是带着这个欲爱妄想,在父母欲爱妄想炽盛,我们一念贪爱。正因为所有的这些因缘中的欲爱妄想的妄动,牵引着这个神识,揽父母的父精母血揽过来,神识一投进去成胎了。我们就这么出现的,所以我们出现的前提就是一个妄想。

又由这个妄想来传续命根,你看这里,想中传命。就是由这个妄想,生生世世投胎都是这个妄想来的。所以说你看,我们现在的这个身体,如果没有父母跟自己,我们三者的妄想,我们这个身体的感应能和合而成吗?都不能,你看妄想的源头就从这儿来的。

所以佛就进一步说,就像我刚才讲过的时候,说我们口中说醋的时候,就会有口水从口里面流出来。我们说上到高山上登高,站在悬崖边,你马上就会觉得脚就软了开始。佛就开始反问说,悬崖也不曾到你跟前,对吧,醋还没有真正喝到你口里,还没有这个事情发生,那么我问你,你看,假如你的身体是真实的,假如你的身体是真实的,与我们光在这儿干说的这个醋或者悬崖,它不是一个同类。因为这些是虚的,我们在这儿干说嘛,又没有真实的东西过来,对吧。那么既然醋和悬崖现在是一个虚浮想象,那么如果你的身体是真实的话,它不是,你看这里一句话叫做什么呀?

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就是你的身体一定不是跟刚才虚妄讲的醋或者悬崖是一个同类,对吧,肯定跟它不一样。既然是不一样,那你怎么会受它们感染呢?就是你是实的,它们是虚的。说这个虚的的时候,你这个真实的身体为什么会出口水呢?为什么会脚下酸呢?大家反观一下,我们自己这当体就要起观照。

为什么说醋的时候,口里面有口水?为什么说悬崖,恐高的人马上就腿软?那如果我们身体是个实实在在的话,它会随着说的这个虚妄的语言,就身体会出现这个动的现象吗?滋生口水,腿会发软,为什么有这个表现呢?所以从中可见,身体也是虚妄的。你反观一下,为什么我们口里会流口水?如果它实实在在的东西,它会如如不动的,干嘛听这么一句话就口水流出来了?所以说身体也是虚妄的,妄想所成,并非是实有。

你看阿难说,是故当知,你应当知道,现前的色身就是跟父母的爱欲妄想三缘和合,感应而成,由于这样,导致它牢不可破,故名什么呀,坚固第一妄想。还记着阿难在问什么吗?就是说这五阴怎么会是妄想呢?为什么是妄想?佛就这里讲,第一个,色阴是坚固妄想。好,我们再往下读第二段,一起来。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你看,这里就一半是割裂开来说五阴,一半还巧妙的,因为五阴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大家发现了没有,其实所谓的五阴妄想,就是我们整体打的一个大大大大的妄想。这五阴是分了五条而说,它们相互之间也不能离开,为什么呢?你看,这里就说,即此所说,就好比刚才讲你的身体这个色阴中所说。

由于你起了一个登临高处的想心,那么就让你的形体真的有腿软这个感受,对吧。那么这样来想的话,由于有想的这个心念是因,对吧,然后有我们受的这个感觉生起。有了受的感觉,就能够撼动我们这个色阴的形体而产生酸和腿软的感受。那么这里大家要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想阴和色阴,就是我们的色身跟想阴之间,是由谁来做媒介的?是由谁?对,是由受阴来做媒介的。三个妄想一结合,我们就出现了感受,出现了想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看佛就说了,汝今现前顺益违损,是什么呢?说你现前的身体,在领纳境界的时候,碰到个顺境,心里就欢喜,对吧,那么碰到个不顺的,你心里就烦恼。这个违顺二境现前的时候,这里讲到二现驱驰,就是能令你自己的心念去领纳这个苦乐之境。可是问题是什么呢?这个违顺的二种境界,这种感受都是虚妄的。

如果不是虚妄的,它就不会说一会儿是顺的,一会儿是逆的。虚妄来回变动嘛,我们错觉产生了,说这是顺的,那是逆的。所以说从这一点就可以推衍出,我们的感受没有一个实体,只不过是虚有所明,也就是这里讲到的,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为什么这里叫做虚明呢?为什么叫虚明?对呀,你说这个受你能抓得着吗?抓不住呀。这个受阴它不像我们的色身一样有实体,对不对,这个感受的生起完全属于虚妄生起的这个妄念妄想。所以为什么讲到虚呢?它这个虚就跟我们说在空谷里面传音一样,好像有个声音,但是你抓不到。为什么叫明呢?就像镜子里面影像一样,似乎什么都有,但是不是真的,虽然清清楚楚,你抓不住。所以我们的感受这个东西生起来的时候,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妄想状态。这是佛说的,色阴是坚固妄想,其次受阴是虚明妄想。我们再来看,想阴,一起来读。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好。这里讲得多贴切啊,为什么想阴又属于融通的呢?为什么?就是它能够来回我们说的上窜下跳,来回串通一气。大家来看,我们这段讲完。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就是由于你的这个想,就是我们意识里边的这个想念思虑,对吧。由于这个,使汝色身,使是什么意思?就是奴役的意思。由于我们有种种的这种念想,奴役现前的色身去攀缘外境,这都是想的作用。因为什么呢,身体属于色法,想属于心法。所以身体跟想是不是同一类呢,是同一类吗?身非念伦,这个伦就是伦类的意思。是不是同一类?那么身肯定跟念想,色身跟想心它不是同一类的,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法,对不对。身体有质量,念是无形的。

可是问题是什么呢?汝身何因随念所使,就是你的身体为什么会随着念所使。你看最近在讲《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为心走使。为什么你的身体会随着心的念虑,为它所奴役走使呢,去作这个攀缘取相呢?是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心,你观想一下自己当下的状态,都是由这个想法来驱动着我们的身体。看见一个好东西,这个好,想法觉得一好,马上花钱就把它买过来,对吧。旁边放一堆好吃的,马上一念想了,就拿起来把它吞进肚子里。所以这就是什么呢?妄念一生,这个身体就取著于外在的这个五尘境界的种种现象,与妄念相应,合作。

在《宝镜疏》里面就讲到说,这个想跟我们的色身好比什么关系呀,就好比一个跳舞的人,跳舞的人跳舞的时候要随着什么跳呀?对,音乐,随着节拍跳。那么这个拍子快了,这个身体就跟着怎么呀,就跳那迪斯科。你们跳过吗?八十年代的吉米来吧,我还记得这个,就是大家跳,大家都跟着那个玻璃球一转,一下子节奏快了,摇头晃脑地就起来了。那如果跳中国的古典舞,或敦煌的飞天呀,什么反弹琵琶,古曲来了,慢慢地在那儿,跟耍杂技的在那儿一只腿就站了半天。节奏慢了,他就跟着慢了。

所以这个身体就是跟着想阴,身和想的关系也是这样,想的快了它就跟着动得快,想的慢了它就跟着动得慢。那你想想,它是这么一个关系,你说这个想是真的吗?是妄想。所以后面你看,这个想阴讲的就稍微多一点。它怎么一个妄想呢?

由于想阴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就是你的心里这么妄想一生,你的身体就跟着去了,与念相应。后面又进一步说,为什么想阴是妄想呢?大家看,说这个能够思虑的心呀,是通我们醒着的时候和睡过去的时候,醒来睡去是相通的。为什么呢?在醒的时候,我们这个想的妄想就属于散乱意识,对不对,就是跟前五识缘外在的五尘落谢的影子嘛,这就叫散乱意识。那么睡了以后叫做什么意识?对,叫独头意识,就是各种梦境。没有前面的五根作用了,但是意识一个人还在那儿,在那儿做梦。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你看,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就是你的这个,不管你睡和想的时候,这个想念从来都没有息过,从来没有息灭过,它都能够摇动妄情。摇动妄情是什么呀?就是只能够动前面五识和这些心所法。你看,比如说你的心想的是什么呀,想的是善法,那么善心所就跟着生起来了,对吧。只要你的心想的是什么呢,想的这个烦恼心所,六根本烦恼,心生恶念,那么六根本烦恼和二十个随烦恼,就跟着想念摇动起来了。所以这就叫做摇动妄情。

摇动妄情它起一个什么作用呢?就是色法和心法,乃至身心之间,就是靠这个妄想来融通的,指挥的,所以这里叫做,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你看我们的想法是真的吗?现前你反观一下自己的想法,怎么来的呢?这个色身是怎么来的?受阴是怎么出现的?想阴是怎么想起来的?全是一个妄想。

但是这三个妄想还好知道,为什么呢?因为色阴是明显坚固,对吧,我们凡夫是可以摸得到的。那么受阴的话,如果只要有色身,就会有感受,受阴跟色阴是相待而有的,也比较好知道。那么这个想阴呢,虽然是属于内尘,作种种想,可是它毕竟还有一种心里体验。如果我们反观一下,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人的这个功能还是有的,对不对。所以色受想还是比较好知道的。行阴开始就是比较幽微了,所以叫做幽隐第四妄想。我们一起先把这段读一下。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你看,这就不太好知道了,为什么?因为行阴的境界非常的幽深难知。前面五十种阴魔不是到了行阴的时候,有的人就打不转了,就觉得以为自己证道了,马上就开始开宗立派,就觉得自己得解脱,看到宇宙的真理了。其实还差得远呢。

所以这里就说,只有行阴是怎么样的,你看是念念不住,运运密移的。就是说生住异灭四相循环运动,你是难以觉知的。难以觉知,但是它并不是说没有现象。我们只能借着人体中的这个现象来进行一个比喻,你看,指甲每天就长长了吧。你的指甲你知道它什么时候长长的吗?可是问题它就长长了。头发也能长。

你说这人体身上没用的废东西,它倒是长得挺快,一直到死,它还不出问题。你说有用的这内脏或者什么的,现在坏得很快。就是业障。所以说这个指甲变长,头发生起,从血气方刚到年老体衰,气销容皱日夜相代。就是在日夜不停地在更替,在变化,可是凡夫俗子就觉察不到,不觉得这是在干什么,怎么回事,不去想这个。

所以这里佛就反征阿难,告诉他为什么这是妄想呢,说如果,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就如果这个迁流变化的行阴不是你的话,怎么会是你的身体在变化呢?对吧,是你的指甲在长,你的头发在长,你的身体在变老呀。假如不是你,怎么是你的身体变化呢?那么假如果这个行阴是你的身体,是你的心显现的话,为什么你又对它生灭的情况一无所知呢,你观察不到呢?因为指甲就是不知不觉就长长了,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所以说,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就是说你应该知道,现前诸行的这个心中,念念迁流不停,就名为第四幽隐妄想,幽隐第四妄想。这就是指的色受想之外的行阴妄想,也是妄想来的。

所以大家想,从行阴的这种妄想,我们再进一步地作一个例子,你比如说时间吧。你说时间就是一种典型的妄想,在我们读佛学院的时候,看教室里面不是有时候这个,那会儿刚出家也调皮,就希望快点下课,就老看挂的那个钟。有一次搞卫生的时候,大家大扫除,砰地把那钟就给打碎了。打碎了以后呢,大家知道那个钟呀,后面的一二三四五六没了,那张纸破了,就是那张纸一样的东西就给撕了扔了,还有那分针秒针时针在那儿干什么呀?还在那儿转自己。

当时我就想的说,那时间这到底在哪儿去了,这到底现在算几点了,它还在那儿转。所以就跟这个现象,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就搞不清楚,原来本身行阴迁流变化,就是一种妄想。你说后面的背景没了,它时间就算不出来了;前面的针不动了,这表就停了;那你能说时间在哪里呢?就光这么一个现象,我们就推敲不出来呀,你说不是妄想是什么嘛。只有妄想才说不透,真理能说不透吗?真理都不用说,现前就在那儿明了。所以由此而见,这是行阴妄想。我们再来看识阴,识阴比较长,后面一直读到五妄想成。好,一起来。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复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不读了不读了,就到这里。大家来看,这就是识阴的什么呢?这里用的是什么呀?颠倒微细精想,其实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说虚无妄想。可是这个识阴的话就是更难以理解了,我们就要依着这个文字来。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就是说又你这个精明了知的心中湛然不动摇处,湛不摇处就是如如不动。那么假如果你并没有破掉识阴,并没有见到如来藏本性,佛性,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以为你的了知心中,大家看,又你的精明了知心中,湛然不动摇处,你就以为是恒常不变的话,可是问题是这个是你错认了。

你看,于你一身中,于身不出见闻觉知,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你的一身之中,你不会出,出就是说能够超越出去这个见闻觉知,这里省略了,包括我们还有嗅,对吧,还有这个色受想行识嘛,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嘛,一共是有六种的,但是这里用见闻觉知四种,其实是六根性。说就是你的一身之中不会出这六根性的范畴。

那么如果你的见闻觉知这六精之性,它是非常的清净无染,就是你的这个识阴里边依你所说,是你所说的这个如如不动的恒常不变的本体的话,那么它应该是清浄无染的,对不对,因为你现在认为已经见到这个本体了。你不知道其实还是你的分别心,识性在作祟,在作用。所以说它应该是纯真无妄的。纯真无妄的东西大家想,就跟我们说一块很干净的布,一块很清洁的布,一张很干净没有乱写东西的纸,那么这个上面能看到东西吗?不应该看到东西,它是干净的,一尘不染的,就像镜子我们擦干净,对吧,它应该一尘不染。

可是假如是本来就如此的话,清净因为我们不是说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嘛,对吧,假如你认为这个就是清净无染的本性的话,那它不应该被习气所染污,是吧,不应该有染,它是清净的。

可是为什么现在你能够,作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是什么呢,就等于说我们曾经过去见到一件非常奇异的事情,印象很深,对吧。那么印象很深,比如说我们见了一个,怎么说呢,你们见过六个指头的人吧?你看我一说,你们说见过,马上就想起来当时见的情形了,对吧。

可是如果你的这个本有的真性真的是不容任何妄想习气的存在的话,为什么这个事情你曾经久远时间前见过以后,现在一说,再说的时候,再见到的时候,你马上就想起当时的情形了,这是为什么呢?想起当时情形的这个习气种子存在哪里呀?不应该有啊,对吧,如果真如佛性中的话,它是不垢不净的,怎么会有这个习气妄想存在呢。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没有特别的我一定要记住它,对吧,我也没有特别的我一定要忘记它,可是这个时候一提,马上想起曾经的情景,一点都没有遗失。为什么呢?

所以你看这里佛就告诉他说,就依这个现象就可以知道,于后忽然复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由此就可以说,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就是你应当知道,你以为的这个精明了知之性,你以为的这个湛然不动之中,其实它是念念受这个习气种子妄想所熏习,没有一刻停止的时候,数量多得你都没法统计,叫做有何筹算

你想咱们阿赖耶识,为什么现在妄想停息不下来,为什么每天要干这么多的事?不断地去做事,不断地去折腾,不断地去见新的人,不断地去见旧的人,为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里面有啊。我们刚才讲到六个指头的,那五个指头的我们天天见,这就是天天有,念念有。你昨天见了他,今天一下就想起来是他。你刚才卖了个眼神,再回过头来,就是他。

这都是妄想,就在这里。如果你说,你以为这个识阴是清净无染的,就是如来本性的话,怎么容这个妄想种子,它藏在哪里呢?对吧,那么长时间了,它怎么会又变现出来了呢?所以由此就决定,这个识阴也是虚妄的,念念熏习的,熏习而有的。

后面你看,从阿难当知开始,就是特别嘱托,因为这个境界就比较深隐难明了,更加的我们观照不到了。这种的话说实在的,从凡夫的情见中根本无法体会,就是我们现在说是这么说,你根本体会不到,观照不到。那么这里就讲到说,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就是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湛然不动摇的知性呀,不是你真的以为证到了你真常不动,佛性的、不垢不净的这个佛性之性。不是这个性,为什么呢?

它就好比说,你看上去有一汪水没有流,看上去这一汪水就是这么一汪水,对吧。你往里边,我上次记得讲过,就是扔一片小纸屑,或者说一片小干叶子,它嗖地就随着水的这种暗流,就被冲走了。所以这里就是用这个比喻知道说并非是没有流,而是你没观察到,就以为它不流。你再深细地去观察一下,如果不是妄想的根元的话,它怎么会有这个叶子嗖地就没了呢?它还是在动,而且动的速度如此幽隐,如此不易觉察。

这就是我们对于识阴的观照不到。可是再怎么观照不到,它还是在动;只要是动,就是坚固妄想。还是从妄想来的嘛,所以后面比喻说,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你看,就是你看上去以为它不流,其实是你见不到它非常速度快的那个流法,并不是它没有流,只是你看不到而已。你看到识阴的时候,你就以为,就跟我们见到在流的水一样,你就以为它不流,这就错认了。所以这就是对于识阴的一个妄想。

若非想元,宁受妄习,是什么意思?说假如这不是妄想的根元的话,怎么能够受熏习这个妄想的种子呢,那么久的事情你一下就想起来了。由这个推断,识阴也是什么?也是虚妄的,也是妄想。

后面讲到了,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所以大家听不懂理解不了,也是能理解的,为什么呢?你看他要觉照到这个识阴是一种妄想,要到什么境界呢?非汝六根互用开合,现在我们有这个能力吗?就是上一讲的,除非你证入圆通,六根能够互用了,而且开合自在成就了,否则你的这个微细妄想根本就消灭不了。

你看讲到的,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没到那个地步你消灭不了。所以说,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才知道,你现在所有的见闻觉知,你以为是在眼耳鼻舌身的这六根中的这种见闻觉知,其实它是念念受熏,相互串习,就跟来回你串到我家,我串到你家,来回相互增上。刚才我们说的,色受想行识不是相互串习的嘛,这里就是讲的六根内的这些见闻觉知相互穿插,然后在你的八识心田中有这个微细的状态,熏成种子了,中串习几

则湛了内罔象虚无,是什么意思?虽然这种非常微细的习气不会遗失掉,可是不遗失的时候在你这个,则湛了内是讲的什么呢,就是说在你这个湛然了知之内,你自己能够尽力观察的这个心地上,就有了一分,你说它,罔象虚无是什么呢,就是似有嘛又非有,好像是没有嘛,又不是没有,这样的一种虚妄妄想。你说它有吧,你像业力种子我们能抓得见吗?没有啊。

我们的种现受身的时候,我们过去的业力种子,虽然恶报受现前了,可是那个恶种子谁能找得着呀,只有现行的时候才能感受得到。所以说你说它有嘛,它无形无相,拿不出来;你说它没有嘛,它又了了分明,随时示现。你看刚才我一提醒,你们就说见过六个指头的。所以由此来讲,这就是第五颠倒微细妄想。这种妄想我们刚才说了,体会不到,但是它存在。

最后总的说了一句是什么?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你看为什么说五阴又叫五取蕴呢?取就是执取的取,五蕴又叫五取蕴。就是众生受这五种法的覆盖真性,所以叫做五阴嘛,就这五种法把我们的如来藏性给覆盖得严严实实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众生就只认这个五阴组成的虚妄的色身,就迷失了真心了,就有了这个妄色妄心,妄色就是身体,妄心就是受想行识。

所以佛就给他说,说阿难,你能够这样观察这五种五阴的话,虽然有的是比较精细,对吧,有的是比较粗浅,有的是比较浅白,容易能够触摸得到,有的是比较深隐,你根本观照不到。虽然有这些差别,但是都是妄想造成的。妄想的分上,它就是一个。一念妄想起来了,它不是我们的真如妙心本来就有的。

所以你看讲了这么多,照见五蕴皆空,它要包括什么?不但五蕴所形容的这个色受想行识是空的,包括形容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也是空的,都是妄想生起来的。这是佛给阿难讲到这里,大家看这是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阿难说,看到前面了吗,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这就是说请佛再进一步地重述一遍,为什么五阴是由妄想而生的。

这就佛给他一条条地开到这里,明了五阴妄想就是这么生起来的。色阴如果它不是妄想,为什么跟虚妄的东西一样,就流口水呢?受阴如果不是妄想,为什么有这种感受,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一会儿顺一会儿逆呢,对吧?想阴的话,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如果想阴是真的,怎么一会儿想这个,东想一下又西想一下呢?行阴如果是真的,它为什么会迁流变化呢?识阴如果是本来清净的,怎么会容这种妄想种子前后能够连贯得起来,那它储藏在哪里呢?种种的推比度量,现在我们得不到一个结论,就说明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本无今有的,由妄想而起的。

好时间关系,我们上半场就讲到这里。大家休息一刻钟,回来继续。阿弥陀佛!

各位,我们现在开始是第五十八讲下半场的讲解。后面的这段内容就是比较重要了,请大家一定要听明了。因为在前半场中我们讲到,何以说五阴是由妄想而生。那么既然是一个妄想,我们就知道,就跟烦恼一样,侵略到我们的本有真性中,那么它占据的阵地有多宽多广。这个呢,后面的这一段话虽然短,可能很多时候是我们,包括修行人,乃至很用功的修行人,都所心不到之处。所以为什么《楞严经》讲到最后,反而是越来越简略,越来越深度高。大家来看,先我们把这一段读一下,小本在一百九十一页,答因界浅深。找到了吗?一起来。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好。虽然这几句话简短,但是它交代的问题是非常严峻的,非常严肃的。就是说,前面你看阿难,还记得他的第二个问题,对吧,就是要问说,那我们破五阴,修这个禅观,修禅定,破到什么时候算是色阴破掉了?破到什么时候算是受阴销除了?什么时候算是想阴清净了?什么时候算是行和识的范围边际?搞不清楚。所以这里佛就是说正答他,回应他前面的第二问,就是你现在想知道,从色阴到识阴,彼此相应的界限在哪里的话,乃至其中的浅深意义,佛这里就非常有次第地告诉他。大家来看。

唯色与空,是色边际。谁能理解,色阴所占据的范畴在哪里?听明白了啊,唯有相之色,这是一半,还有无相之空,是色阴边际。你不要以为说把物质的,眼前能够看得到摸得到的物质给破掉以后,就把色法给破了,不是的。因为色法总的这个呈现是怎么来的呢?是物质跟相对物质之外独立的空间和合,叫做色法。所以我们错就错在以为把物质破了就破了色法,不是这样的。整个把色相破掉,才称之为色法。那这个色相是什么时候算浅,什么时候算深呢?有物质明显坚固的时候,算是色法的浅边界;有空,虚空无量,觉得廓然开朗,这算色法的深边界。从浅至深,不但要离诸色相,而且还要离诸空相。空的无和色的有同时离开了,才叫做尽色阴边际,把色法给破掉了。所以这是第一个,唯色与空,是色边际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受是什么概念我们要先明白,感受,领纳,对吧。那么这个受是什么呢?就是六根对六尘的时候,叫做相触,对不对。那么六根讨厌六尘,我觉得这个我不想闻,不想看,这叫厌舍,叫做离。那我们往往以为相触的时候叫做受,离开了就不受,不是这样。为什么印祖说一个人在开悟的时候说,对于境界不攀揽的时候,他用了两种解释:一个是对于境界喜欢,投入进去,就进入误区了;还有一个,对境界讨厌,我躲得远远的,跟前面的一模一样,都属于受阴范畴。

所以这里受阴讲到的说唯触及离,就是唯触与离,六根触六尘,或者刻意地我六根要离六尘,都属于受阴的范畴。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以为说,哎呀,事太多了我烦,眼一闭耳朵一塞,躲到没人的地方,就以为这就是清净了。还在受阴范畴里。所以大家要知道,唯触与离是受阴边际。触是浅边界,就是我们六根触六尘,感觉投入进去的时候,这是受阴非常粗显的显现。但是你知道这个触不好,我想消灭这个触,想离开它,那么这个属于受阴的深边界,还在受阴的范畴。浅就是说容易破,容易把握得住;深就是说你以为不是,其实还是。能明白啊,这是受阴。

再看,唯记与忘,是想边际。记是什么概念呢?有念就叫做记。忘是什么概念?无念就叫做忘。就是我妄想得受不了了,我不想了,不断地在想我不能想了,我不能想了,我不想了。还在想。所以这个时候,这句就是说,唯记与忘是想阴边际是什么呢?比如说你把自己的念头全部以为是到了尽头,没有了。

有念的时候说这是想,无念的时候就叫做什么,我把诸念给它扔得远远的,按在那儿,这叫做没有了,好像无念了。这也不算。所以你看这里讲的说,记与忘是想阴边际,只不过是什么呢,必须是有念和无念都尽了以后,才叫做尽想阴边际,但是记的时候比较浅,忘的时候算深边界。记算是浅边界,忘就是算深边界。这是不管记与忘,都属于想阴边际,都还在想阴的范畴。

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是行阴的范畴。因为行阴不是迁流变化嘛,迁流变化它的一个内涵,它的一个节奏是什么?一定是生与灭不停的,对吧。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说唯生与灭是行边际呢?就是说我们在散位的时候,在粗行的时候,觉得说生起来了,这个叫做浅界。那我们慢慢地收摄自己的身心,好像入到定界了,非常微细难知了,这个时候好像是到了灭了,就是说把这些粗浅的相状给它灭掉了一样,对吧,按伏在那里。

这个时候就以为是出了行阴了,其实还在行阴之内,只不过定中的微细相叫做深边界。所以大家要知道,但尽粗相不名尽行阴边际;必须连细相的深定的禅定相也给尽了,才叫做尽行阴边际。这是指的行阴。

最后一个更难理解了,湛入合湛,归识边际,这是什么意思呢?前面一个湛入,指的是浅界;后面一个合湛,指的是深界。什么叫做浅呢?还记得我们在识阴显现的时候,行阴破了,对吧,那个时候就我们判断说,第七识的迁流变化也给破了,第八识显露出来了,叫做识阴十种魔境,对吧。

那么我们那个时候给大家讲的就是什么?第七识已经湛合,就是反观得已经流入、融入到第八识中了,第七识不单独存在于我的存在了。这个时候就是迁流变化,粗显的动作也给它合到这个阿赖耶识的湛然之体中了。所以第一个湛入就是指的第七识归到第八识,不再流逸了。还记得那个词吗,流逸嘛,放任,飘逸,等等这些。下一个湛字,合湛是什么?就是合到了了分明的阿赖耶识当体中了,这是第二个湛字。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么大家要知道,以第七识合的时候属于浅界,合进去以后属于深界。不管浅界深界,它还是在识阴的范畴内。这个能听明白吗?至少你理论上要知道,就是第七识没合进去的时候,还没见识阴。

那么你这属于光说识阴的边际的话,第七识合到第八识里边的时候,就等于说是合的这个情况出现的时候,是第七识合到第八识,属于浅的边界。那么合到第八识,只有第八识湛然显现,真妄和合的时候,就叫做深界。那么这个时候就等于说真妄和合,第七识比如说波浪,第八识比如说是化为没有波浪的水了。

可是问题是你要知道,它并不是真正的是水波交融了,那个水还在涌动,不是真正地化为湛然不动之水了,还在暗涌。那我们就以为这个时候,就以为是证到真如法性的时候,就会出现识阴的十种魔境。所以这属于识阴边际。必须内外完全合湛为一,六根互用,才叫做识阴破掉,叫破识阴边际。所以你看,可以说识阴的十种魔境就是在这个关口没破尽,以为破尽了而出现的问题。

这就是这里讲到的,阿难前面问,说哪到哪属于色阴,哪到哪属于受阴,哪到哪属于想阴,就交待明了了。可能行阴和识阴还理解上差一点,但是我们在文字上要听懂。色受想,特别是色法,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如果把《楞严经》听全的,可能还记忆中我们曾经给大家讲过,怎么一念无明,怎么生出来山河大地、世界和虚空等等这些,像一片云点在太清里一样。

那如果没有听过的,那你这里就了解才知道说,原来色法包括物质,和与物质相对、以为是什么也没有的虚空空间,这都属于色法。为什么你说把虚空空间和色法和物质破尽了以后,那个通才能出来?你以为把物质泯灭了,挪开了,就证到空性了,多少人以为佛法的空就是这个空。所以这里是答阴界浅深。

后面开始就是说,阿难的第三问还记得吗?说这个道理那我们知道了以后,在修行的过程中,到底是一念就顿悟了呢,还是得慢慢地去修成功?这是佛的第三个回答,我们来看,到底灭除的时候是顿还是渐。大家一起来,读到不恋三界。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好。大家发现了,佛后面讲的这些法非常的干练,对吧,整个这个语言都非常精炼,确实因为要马上圆满了。所以大家来看,这里佛就开始讲到说,怎么去顿还是渐的去修,回到我们的本来佛性的面目。这里你看就是说,此五阴元就是指的这五阴的根元。

这五阴的根元是怎么开始起的呢?是从细向粗才起的,一重叠一重地次第生起。所以生的时候这个妄想怎么生的?是先依识而生起的,先依识阴而生。慢慢地由识而有了行阴,由行阴而有了想阴,由想阴而有了受阴,由受阴而有了色阴。这是从细向粗而生,生的妄想,对吧。那当然灭的时候会要怎么灭呢?要从粗向细去观,所以必须先从色阴开始灭除,受想行识才能够次第灭尽。

所以大家来看,你看说得非常: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这是刚好一个相反的方向。后面又讲: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理论上推敲,从解悟上来讲,你需要顿悟。为什么能够顿悟呢?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能够顿悟?你想想五阴的妄想,真的是五个妄想吗?妄想还有五个吗?是由一个能打妄想的妄心打起来的。

所以他一悟一定是顿悟,就是因为五阴的根本原因同时都是妄想,对不对。那么既然是妄想的话,妄想本空的,你一旦悟了以后,乘着这个悟劲儿,你看,乘悟并销,一定是乘着这个悟心一开,五阴同时就销灭了,就像红炉化雪一样。你可能是说,比如说下雪吧,五个雪花,对吧,靠着红炉子向前的时候,是一个一个把它销化的吗?都是雪花嘛,都是冷天气下来的,冻起来的这么一个飘的鹅毛大雪,那到了跟前它是同时化掉的,一并销除的,对不对。可是从事相上而讲的话,从解悟上来讲是同时。

从修证次第上来讲,还不能够顿除,要渐修。你看这就是回答阿难的第三个问题,因为阿难前边问到说,到底是渐除还是顿除。害怕有的人以为说,理就顿悟了,事相上也就顿悟了,就再不修了,这就会落到断灭见中了。所以这里说,从事相上修而论的话,则非顿除,因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我执坚厚,法执坚固,所以必须要次第而断。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大家一听就明了,说为什么要次第而断,从悟上来讲顿悟,从修上来讲渐修呢?

就等于说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在黑暗中,或者到稀无人烟的旷野中,看到一个枯树,这个枯树长得有点像人,对吧。如果这个枯树没有枝叶,寒风凄凄地吹过来,又在黑暗黄昏之中的话,你一看到这个树像点人,你以为是鬼。一看这是一个鬼,怕死了,赶紧就跑,跑得老远,对吧。那么你跑了老远以后,跑了半天以后,有人给你说破了,说那是一个老树呀。好像在词里面不是有什么枯藤老树昏鸦,就是形容那个意境,对吧。

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以为是个鬼,吓死了,赶紧转头就跑。跑了半天,结果碰到一个明眼的人说,你吓坏了,这不是,那是一棵破树,已经死了的一棵枯树。那这样给你说破了以后,你就知道它不是鬼了。知道不是鬼的时候,就等于说顿悟了,对吧,因为不可能知道不是鬼了还说,原来这胳膊不是鬼胳膊,腿不是鬼腿;是因为知道不是鬼了,就全不是鬼了嘛,对不对。可是你中途由于害怕这个鬼多余跑出的路,往回走的时候能一步到位吗?对,还要慢慢地才能往回走,回到原处。这就叫顿悟和渐修。

所以这里佛就给他说得非常明白,并且呵斥了阿难说,我已示汝劫波巾结。就是前面已经给你讲了这个,解结的时候已经给你讲得很详细了,对不对,你还不明白,还又在这里来问我。当然这里是师徒两个人演的一出戏嘛。你看佛就进一步给他说,你应该把这个,这就总的来说了,你应该将这个五阴是由妄想的根本元由,一一给详详细细地搞清楚。

自己的心开通了以后,通达了其中的意义了,然后再传给将来末法中的修禅者,修行者,让他们都知道这五阴本是虚妄妄想,不要耽著,不要执著,生恋上三界生死的这个心。而且要让他们知道什么?你看,深厌自生,就是深深地厌恶自己,不要留恋自己的这个人身,这一世的这个色身,知道还有解脱涅槃之法,不要耽恋三界,要去求得这个无上涅槃之乐,不要在这个三界的尘劳中再流生浪死了。这是佛这里给阿难又在新一轮的法讲明了以后,再一次劝导阿难,要让这部法流通在末法时期。

后面我们就开始要讲到这部经的流通分了。阿弥陀佛!将近三年,终于讲到流通分了。这一部分就是比较讲经流通的功德,校量功德。那么前面我们可以说是从理上来受用,这一部分就是希望大家能确立信受佛语,要对佛的话决定地相信,哪怕生起一丝的怀疑,两丝的怀疑,知道这是业障妄想,虽然我现在没办法消除,也不能对佛言从认知上认为有错谬之处,否则非佛弟子。特别是这部宝典,大佛顶首楞严。好我们一起来,一直读到这部经的圆满。大家一起来。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

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好。无上甚深微妙法。后面的流通分呢,就不必在义理上讲了,就是勘验我们的信心了。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就非常欢喜,特别是中间一段,我就觉得这个功勋已经够了。

你看首先我们来看,从开始讲到说,流通分是校量流通这部经典的功德,听闻经典,讲解经典,受用经典。你看说,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这叫盈满是吧。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大家看看这里面的这个供养布施,就是以布施供养的这个福来衡量,这有多大。你看,盈满七宝。

因为我们布施供养来讲,无非就三个核心内容嘛:一个是发心,对吧;二一个,所对的福田;第三个,我们所施的财物或者法物。所以大家来看,你看第一个从事上来讲,盈满七宝。也就是说,所有的这个事物上来讲,所施的所供养的这个物质之多,有多少。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数量之多。

微尘诸佛,持以奉上微尘诸佛,那就福田是又殊胜又广大。因为诸佛就是最胜的福田,对吧,微尘就指的广大福田,微尘数福田。这是指的田。从心上来讲什么呀?心无虚度。心无虚度是什么内容?一个是心非常诚,没有一念虚妄;二一个是时间非常久,没有空耗之时,所以叫做心无虚度。

就是这样的福,佛这里问什么?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阿难就说,太多了太多了,这样的福。这样的福,虚空无尽,珍宝无边

昔有众生,这是指的谁呢?大家知道就是指的阿那律。阿那律曾经就是说,在一世的时候,因为这里讲到的施佛七钱,就是供养了佛七个钱吧。就由于这样的一种,因为佛的福田太殊胜了,就这么点事,因为这个事并不多,财物并不多,对吧,虽然心也发得好,田也殊胜,可是事不多。就这里的话,异熟果成熟了以后,在三十三天生了七世,七返三十三天做天人。

七世完了以后又生到人中了,还做转轮圣帝,做转轮圣王。转轮圣王福消完了以后,最后生到大释家族,就是在佛的家族里面,依佛出家。那就不但是财施果报成熟了,法施也成熟了。所以这里讲到说,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说这样的功德,都能够天福享尽了还能获转轮王位。

何况现前这样的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你看说穷劫思议,就是这样的虚空既穷,这是指的发心;佛土充遍,这是指的福田;皆施珍宝,这是指的事大事多。所以穷劫思议,就是我思量拟议呀,根本不知道这个福能够有多大,那么怎么能说这个福有边际呢,这么大的福报是不可能有边际的。

结果佛就告诉他,大家来看: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大家我们同为佛弟子,这是佛说的圣言,就是说佛不会骗我们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四重十波罗夷知道吧?这是一个是从声闻和菩萨的层面来讲,声闻的四重就是指的杀盗淫妄,也是我们五戒里面的根本,性戒。

那么这四根本性戒,我们有时候也叫做四根本,就是你破了这个就等于说断头了,就是头都砍了,对于修行人来讲,再活不了了,佛法都把你弃在佛法大海之外了。杀盗淫妄四重犯了根本。那么这个十波罗夷,波罗夷也就是这个断头弃罪,就是指的极恶的意思。如果诸位受过菩萨戒就知道,《梵网经菩萨戒》里边不是有十重四十八轻,对吧。那么这里除了杀盗淫妄酒之外,还有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乃至邪见诽谤三宝,等等这些,这叫做十重罪,菩萨戒里面一犯,也是属于波罗夷,就是弃,把你丢弃了。

这样的罪尚且如此,那又何况轻微的罪呢?何况我们还在修福,半罪半福呢?有时候造罪,有时候修福,对吧。何况我们还有出世心呢?所以说在这样的前提下,就说最差最差的你都到这地步了,怎么样呢?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那大家想想什么叫瞬息?转瞬之间,呼吸之间,就要经历堕到无间地狱,此界他方,连中阴身都可能不经历了,都要去受报了。就像《地藏经》里面说,此界转到他界,展转相寄,这个释放了又还复再来,就这么地去受报。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然后能以一念,那我们已经讲了快三年了,是吧。

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这里讲到的,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这是前提。那我们能以一念发心,于末劫中开示未学,这不是我就正干了这么一回嘛。虽然自己没有亲证,但是至少我照着佛、照着祖师们的,我们过了一遍,大家也听了一遍。所以这就等于说,我们这个功德已经具足了。末劫中开示未学,未学已经学了嘛。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就应念就销灭了。所以大家想想,如若是不信佛语的话,地狱饿鬼畜生又是子虚乌有之事了,对吧。你又没看见,那不信佛就没办法。

假如你谛信如来语无虚妄,那么就讲《楞严经》已经功德圆满了,还需要什么功勋呢?更需要什么功勋呢?这是佛说的呀,一念能够讲这个法门,就能够变地狱因成安乐国,所受的福超越前,就前面布施的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所以说功德校量中,那我们大家想想,可见什么呀,我们在末法时期来讲,闻思学修这部经典的功德意义在哪里。这地狱罪都能销,何况手机响一下扰乱大众呢?这也不是个事。所以说你想想,真的是十二分的法喜。所以你看: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大家想想,可见这个经、这个咒的灭罪之意。我们前面讲的,忏悔灭罪尚能如此,何况我们还在一直修学呢。所以这里讲到说,阿难,有众生能够诵这部经,这是属于显修,对吧;那么能够持这个咒,这属于密修。显密齐修,他所受的福报呀,我详细广说的话,穷劫也说不尽。说如能以我的这个言教,在如来灭度之后,能够遍令末法的众生得闻到这个经的话,那么必然能够直趣无上菩提,再就没有一切魔业了,不会造诸魔业。

这里讲到的说,佛说此经已,佛把这个《楞严经》也讲完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那不是就是指的我们四众弟子嘛,对吧。不但是四众弟子,一切世间天人、修罗,乃至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这圣仙童子就可以说代表外道,或者说内具菩萨圣道、外现神仙之相的这一类众生吧。并初发心大力鬼神,这是代表护法。皆大欢喜,作礼而去。干什么去了?对,修行去了。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所以后面这就淡淡地圆满了。我们把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今天到此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大家要想想啊。阿弥陀佛!这部经典从我们一开始,从如是我闻,还记得将近三年前,我们在讲题解,讲这部经的经题,开始从题解讲起,还说什么是大,什么是大佛,什么是大佛顶,乃至从如是我闻,到最后辨魔方才成就。一部《楞严经》呀,就是讲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大家要知道,我们往生西方,也没有离开现前一念心性,所以说法是一样的。

你想我们为什么这里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首楞严就是这个首楞严定,对吧,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那我们往回推,诸菩萨万行能离开这一念心性吗?修证了义,不彻证这一念心性,能算修证了义吗?这一念心性不正是如来密因吗?大佛顶就是这一念心性的显现呀。

所以大家想想,貌似说我们从将近三年前第一次讲法,一直到今天作礼而去,这部经讲完了。可是我们从如是我闻开始,到今天刚才的作礼而去,离开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了吗?离开过吗?三年前跟此时,此时到三年前,从始至终,如是我闻开始到作礼而去之前,离开一念心性了吗?一念都没有,就在这一念心性中。

所以大家要知道,现前我们,包括我们所谓的无量劫来无明起了以后,到我们将来归真之前,还在这一念心性中。所以我们一念心性的回向,我们一念信受,就是功德。我们一念中的解行,信解行证,就是修证。我们刚才一念中的信受佛语,再别无他语,就是信量,证量。所以说一念回心向西方,能够不以此功德,以大佛顶来求得莲花化生吗,还没有离开这一念心性呀。

所以大家要知道,念念心性,我们是念念生灭,可是真正地除去妄念以后的这个真念中,哪里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念呀,就是这现前一念。所以由此现前一念,能够具足信愿,能够明了这个修证了义大佛顶理,就是我们同登九品之时,就是同登九品之时。所以大家要仔细地去观照这一念心性是如何。除了这一念心性,我们还能够起什么作用呢?那么在我们的学修过程中,所有的修行功勋也在这一念心性中。

所以在此呢,大家真要把这个心地法门通透了以后,这就是《楞严经》给我们表的法,也是《楞严经》以佛说经为代表,而给我们表的一代佛法的全部内容。当然在此也随喜大家这几年来,特别是有一些同修一直坚持听闻,我们也是相互在互作增上。确实这一部《楞严经》讲得我是法喜充满,举步维艰,跌跌撞撞,懵懵懂懂。就是这样子的,就是这么讲过来的。

可是我觉得在北京十几年似乎,在讲完经我合上这个讲义的时候,当时我也想,好像讲法的法师当然也比比皆是,好多大德那更是不在话下,我们提鞋都没有资格。但是对我本人来讲,对我自己这一生的缘起来讲,好像十几年的光阴,这是一件非常甚深,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来做这个《楞严经》的法供养。

对我本人的加持也是不可思议,真的是无需多言吧。每一次对这个法义,虽然是不能够金刚般地坚固忆持,但是每一次在学的过程中,在觉得要给大家讲的过程中,都是觉得首先是自己受用。当然,在此今天也就大恩不言谢了,对吧,那我们在此只是做一个随喜。这么几年如果没有咱们居士林,我们居士林整体这个,我们林里面的这些负责人,这些护法居士,他们的慈悲开许和慈悲护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秩序都要亲自来维护的话,那我们是不可能有这个因缘的,所以我们随喜他们,感恩他们。

包括还有我们这些自发的义工菩萨,大家要知道,义工菩萨里面我们也没有去组织或者什么,你看每次来了都要迎请,我回去也要去作一个送。还有咱们这里维护秩序,包括这个,特别是随喜一下就是(后期剪辑义工),我一盯这就是我们在拍这个视频。网上我会频频地收到,不管微信和微博上,很多这种私信就是说突然间,原来不懂《楞严经》,或者不懂佛法,后来听了我讲的这个《楞严经》的视频,然后就哎呀,终于是不言而喻,有的说找到组织了,有的说终于知道《楞严经》是怎么回事了,终于知道佛法是怎么回事了。这都是他们的功德。

五分钟一个阶段,十分钟一个阶段,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一校二校三校,还得整合,还得往上传,通宵不睡觉地往上传。我们在这儿坐享其成,可能觉得说就这么回事,但是这都是他们背后付出的心血。所以在此呢,我们也不说谢谢,就说随喜,特别是随喜这些同修们的功德。那么当然功不唐捐,既是将来的度生因缘,也是今生的往生正因,这也不必怀疑。所以这个也是一个随喜。

再一个就是随喜我们诸位的听闻者。因为确实法呢,为什么后面说皆大欢喜,作礼而去呢?因为法的清净就是这样的。能说的人我们已经领略他的清净,是佛,究竟圆满。所说的法也是清净的,大佛顶首楞严。那么我们依这个法,将来一定得的果也是清净的,绝不是轮回和染因,一定是清净之因。

所以立足于这一点来讲,那我们这辈子虽然生在末法了,还能听闻正法,还能够听《楞严经》这样正法中的正法,究竟法中的究竟法,那还有什么福报能够比得过这个呢?好像我们所有的福报都是为这个服务的,活着就是为了听楞严,吃饭也是为了活着听楞严,不生病也是为了健康地来听楞严。所以就是这样子的,再也没有什么言。

那这里特别再说一下,就是说关于我讲法中的这些大德们的开示的一个参考。首先在此也要感恩顶礼历代这些大祖师们,特别是蕅益大师,还有交光法师,还有通理法师,包括憨山大师,这些古来大德们的权威之作,这是我们的法的一个注释上的所依,就是讲解发挥上的所依,这是有别于《楞严经》本身是佛说的,这些祖师们的著作。还有近代的像宣化上人,也有参考过他的。还有成观法师,台湾的一位成观法师,他的义贯也比较严谨,学术上的考量的一种讲解。特别是还有我们云门寺在佛学院讲了七年,七年教《楞严经》这门课程,最后用他讲课的心血注成了《楞严经》的一个注释。那我基本上讲解都是靠着这位大德,我们的学长,佛学院的学长,叫普明法师。普通的普,光明的明。原来在云门寺,现在在少林寺的禅堂,据我所知。那么我确实为此也非常地感恩,顶礼供养过他。就是我们的法呢,大部分从浅白的白话上来讲,都是参照他的。

我自己一点东西都没有,这个我实话告诉诸位。那我有的是什么呢?都是过失。在感恩这些大德的同时,也是忏悔一下自己的过失。因为一方面,因为是凡情不是圣见,所以有时候不解佛语呀,或者有时候讲得昏天地暗的,有时候在口音上、表达上让大家不明了的,误解,生疑,在此也是向诸佛菩萨、三宝做忏悔,也向大家悔过。因为毕竟讲得不能究竟圆满的话,有心不到之处,有误解大家之处,这个是肯定有这种过失的,因为我是凡夫。

再一个再特别忏悔,因为我太随性,这个可能大家也听出来了。一方面我长期受持并不是说《楞严经》特别熟,那么有时候在读的时候会有错别字。还我有一个毛病,就是错别字上次被纠正过来了,下次还改不了。有时候比如说拨无因果,我是知道的,我就念成拔无因果,下次还会这么读。再说这些差不多的类似的这些字,有时候看着看着就读成那个了,其实就是习气难改。这个也是肯定会将来让大家觉得,特别是在视频上,也会有一些不快。有些同修都给我发过了这些提醒,我说这习气已经铁板钉钉了,那就是不圆满,娑婆世间只能这样了。在此也做一个悔过。当然这个悔过最主要的还是在法义上的悔过。

所以其他的都没有了,在此只愿说,今日的回向,包括回向的回向功德,也点滴不漏地回向十方法界,希望能够已故者离苦得乐,现在者福慧增长,将来四生九有,我们同生西方净土中。现在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佛顶理世希有。如佛所说随分释。

见闻随喜作圣因。同销亿劫颠倒想。

弟子众等。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闻法功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祝大家早成佛道。阿弥陀佛!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