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十七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观想一下。罪过,少称了三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好,各位同修,我们各位楞严道友,今天是二十七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在上一讲的时候,主要的主题是关注到以富楼那提出来的问题为核心,讲到一个顿悟。在讲到顿悟的时候,就围绕着一念无明是怎么生起来的因,窥破它当下无明生起来本来就没有生,是假相,窥到假相就见这个真性。那么又引入阿难的一个疑问,开始引入要渐修了,要开始一门深入。一直从上一节的结尾到今天的课程,都是围绕着这个一门深入开始要事上要修。所以说在这个上面,我们就是从见解和行持上同时并进。在佛门里面有一句话,那会儿开悟的祖师说的,说自从识得曹溪路,曹溪知道吧,是六祖大师嘛,当时就在曹溪,曹溪水就等于说禅宗的法脉一样,所以说自从识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生死也是妄想。

那么我记得那会儿刚刚读本科佛学院的时候,在放寒假暑假都会出去参学。有一次去参学也是那会儿云门寺,去拜见一个比较年龄大一点的老师兄,他也是我们佛学院的前辈,还是教英语的,他英语非常流利,是大学里面教英语的,后来就是因为看了净空法师的讲经以后,又去亲近佛源老和尚,就毅然出家了。那么他那会儿坐在那儿就,我们都是后辈嘛,末学嘛,都称末学,还坐在那儿,当时真的跟佛源老和尚说的,特会装,非常虔诚,正经八百地先三拜顶礼师兄,然后又让座倒茶,然后就想把自己一肚子满脑子的这种虔诚心,想要了生死的这种,想得到前辈的赏识赞叹,觉得这是一个好的青年僧人,觉得说我是有信仰的,还想了生死,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还赞叹了旁边我们一位师兄,说哎呀,我说师兄你看,原来我这个信仰也是盲目信,从道理上学的多,自从师兄教我说,我才知道我也能往生,我也能了生死。就这样不断地真诚地去表白。结果你知道人家说了一句什么呢?说这个祸害,把我们师兄给说了一句,说本来好好的,他还把生死又加在你头上了。你看,那会儿表达了说我要了生死,但是人家说了,说他把生死给你了,又多了一层。

学《楞严经》就是这么学的,上一节开始讲就是这个道理。你悟到我们说要了生死了生死,那就一定有一个生死,要去求涅槃。一切的烦恼菩提、生死涅槃跟善恶、地狱饿鬼的分别是一模一样的,都是道上的障碍。所以你们有时候就这样悟一下,人家常说的空空如也,本来面目,这些东西你心到不了那儿悟不到。如果你心到了那儿,自然而然就相应了。包括我们大家来听经闻法学佛,说是要增长智慧消除业障,一定要了生脱死,要往生极乐。那么我们有时候也得到了高处的时候回头反观一下,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一种我们心所生出来的感觉呢?你们有没有感觉?每时每刻我们都深深地陷入到这种自我的感觉中。

比如说我要修行,我就觉得要当个好修行人,一定需要这种感觉。我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我就始终一定要每天往生极乐世界虔诚信心具足,一定要这种感觉伴随着我,一旦没有感觉就不行了。那大家想想我们每时每刻的这种感觉,它有真实的价值和意义吗?你要从根本上去剥离这个东西,所有的二十四小时中的感觉,好的,坏的,喜怒的,哀乐的,悲欢的,离合的,就是我们时时刻刻好像追求的,一切的追求都是一种感觉。要在这个微细的层面进行抉择,为什么我一定要有这个感觉?这个感觉就是第一个祸害,每天我们都需要一种感觉,这就是生死。

那么如果从悟道上来讲,我们的凡夫不是没有觉,叫有感之觉,先感了再觉。这个觉还是在的,因为你每天自我认知,跟别人交往,都得有灵动的这个性在。可是悟后的话,我这么一说,这是我自己瞎琢磨,听别人那儿聊天心里生起的。悟后境界可能是一种先觉后感,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一巴掌殁死了,对吧。但是一定是伴随着这种无上的觉悟,如如不动、朗朗明照的这种,然后在这个生活中还是继续过。那我们想想空空如也,你说我们在这个此时此刻,在这个人世间,在这个社会上,在这个地球宇宙中,你说我,就不断地锁定我,我怎么来的,你就想不明白哪儿有。所以说大家从这些微细上听得要消融自心。你说我们常听这对联说,了知生死不相干,如果你的心不在那个道上的话,那一听这些对联都觉得很高妙,是佛门广大博大精深,但是跟自己好像不相干。问题是我们听了这些理,就要往自己身上去融。所以说前面的富楼那顿悟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就是这个演若达多照镜子,觉得头没了,然后就发狂。无缘无故的发狂就是我们所有的感觉。要仔细地在这个上面琢磨。

今天此处开始就要讲到这个渐修了。渐修呢,因为后面讲到佛说了嘛,每一尊佛从开始起步修行,十八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有的这个他任何一法都能够入,都能够用,而且用一法的时候,其他的法,比如说用眼根,或者是用舌根,或者用触,身体触的这个,这个境界上去反观,那么其他的反观都能一并带起来,就是他的这个连带的面是非常广的,修的所以说大行大行,大乘大乘。我们现在根基不行了,所以这里才佛你看给我们预授记说,到了末法时期只能够一门深入。今天就最后的落脚点就要讲到一门,从这个眼耳鼻舌身六根门头,你只能选择一门咬死,然后其他的门是紧紧地跟随,但是你在修的过程中只能锁定这个窄的路子,走到尽头了,豁然开了。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今天的主角又是依然继承着上一次阿难,这不是佛把他数落了一顿嘛,说你那么有本事,天天跟我说心说性,那怎么摩登伽女现前的时候你就没办法了呢?在这种情况下又给他开示了半天,那么这里阿难又有点领悟了,开始赞叹世尊礼谢了。好,我们来从这一段开始读,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找到这一条。在多少页,二百五十七是吗?好,一起来。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好,就到这里。你看这里第一段,还是以阿难为领众当机,那么听了佛陀的这个教诲开示以后,然后粗疑细惑,就是粗重的疑情和微细的迷惑都一起消除了,也是心开悟解,又悟到这个诸法实相之理了。所以一路走来,这部经典其实最,昨天我在五台山还跟我的师兄说起了,我的师兄原来也是云门寺的,他天天以前在闭关就是抄这个《楞严经》,但是他可能缘分因为在山里边不具足,可能给好像山西的同修们讲过一次,就说到,就是讲到这个《楞严经》,他说你看一路走过来,其实最精彩的就是前三卷半,而且最绕口的也是前三卷半。那么一路走来你看,阿难不断地说又好像进了一步,又开了一点。这就是禅门里讲的说,小悟有多少次,大悟有多少次,他是一次一次,有的是一顿,顿悟到穷到这个极处,有的是一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强。所以这里阿难是又到心悟实相了,身意轻安,得未曾有,每一次得未曾有就是说,又到了原来所不到之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再度地悲泪顶礼佛足,然后还是在那儿长跪合掌而告佛曰,这里说的而白佛曰。

说到这个无上大悲清净的法王嘛,你看佛是清净宝王,宝王其实就是说这个宝所之王,因为我们一般都把佛的常寂光土叫做宝所,在路途中所歇的地方叫做化城,就是你修行累了给你歇一下,最终的目标叫做宝所,宝所之王就是宝所的法王,于法自在。那么你看这里讲到的,最善于开启我的智慧,能够以前面的这些种种的因缘施设方便,提携诱奖,又引导我和在座的一切沉沦在暗冥中的众生出于生死苦海。这是先赞叹一番,那么下面要进一步开始祈法了。你看说世尊,我现在虽然承佛如来这样的这种开示,已经悟到这个如来藏的妙明觉心了,而且也知道它是你看,周遍十方法界,含育化佛如来。这里讲到的含育如来十方国土,就等于说这个里边包含着诸佛所化的十方国土,化土化身都在其中,都在这个妙觉明心中,十方世界。那么既然是这样,还说到我,你看他自己也责说我多闻无功,不逮修习。说佛你说的也对,我也是多闻第一,修学的没到顶,不及其他的人。

那么我现在就像一个在旅途中漂泊的人一样,他也对世尊表白了,但是突然间世尊给我讲的这个法,就跟一个穷惯了流浪的人,突然间天主天王给他赐给一座非常华丽无比的大宫殿般的屋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虽然有了这个大屋子了,我也看到它的庄严妙相了,但是我要因门入呀。我没有这个门,进不去怎么办呢?你看他对佛倾诉的也对,好像我们也是一直听听听,讲起来玄乎,觉得有的时候过瘾,有的时候法喜,那么现在一旦落实到每天人人都要过日子,你们怎么用首楞严,怎么起如来密因之修呢?这得有个门呀。咱们有时候听法也不是嘛,说谈玄说妙了半天,但是我不会用呀,怎么用呢?这也是阿难的心声,所以这里就说,惟愿如来不舍大悲。为什么这里说惟愿如来呢?惟愿,惟就是说惟一的,其他人这会儿都眼里没有,只有佛一个能替我答疑解惑。所以说惟愿如来,因为没有这个关门悟入,这个涅槃他就没有路头修。如果佛没有大悲接引,他的这个暗就没办法明。所以这里讲到惟愿如来不舍大悲,开示我跟所有在会里面的这些迷昧的大众们,都能够舍弃小乘的局限,毕获如来无余涅槃的根本发心之路。你看,这里这一段话就是说希望佛给他讲,大家都明白了,现前的局限性已经明了了,那么都想回心向大。

但是想要获得这个无余涅槃,那么你现在还没到,想到那个涅槃没到涅槃,我当下的第一步应该怎么迈,叫做本发心路。那么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有学上次也给大家提过了,就是还没有到阿罗汉果的,其中从预流到阿罗汉,中间的这些都称之为有学。因为这里无学者已经断掉见惑了,那么只要他回心向大就可以了。这些有学者的话,他们的攀缘心正在炽盛,所以这里才问说,从何摄伏。什么叫做摄呢?收摄。什么叫做伏呢?制伏嘛。大家常也兴说,我们应如何降服自己的心呢?最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起的不让它起,贪嗔痴念;已经起的让它灭。就这么个路,就这么个门。你平时把心调得怎么样,有没有在这个上面?如果没有这样的本事,那么就攀缘炽盛。这里的攀缘就是不息,没办法停息。所以说了这么一大番话以后,这个得陀罗尼就是指的这个大总持的入佛知见,大总持法门,还是请佛转法轮,五体投地顶礼如来,而且与会的大众也是一心专志地来敬候佛陀的慈悲教示,都是你看这里讲,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这就是要从这一段开始,就要开示事修的操作方法。但是我们再往后面开始,就是如来教示一门深入,两种决定之义,讲了两个板块。但是后面的经文跟大家讲,有些生和硬,为什么呢?就是讲着讲着,本来讲说你教我怎么用功,可是又开始好像貌似有点突兀,就开始讲什么叫做五浊。那么他的原理是想要清这个浊,所以后面的经文先给大家交代一下,就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理论和这个心性,就是自己的身心。当我们后面的这一段经文读起来,它理论性非常强,读的是有时候你就觉得硬得都咬不动。但是也不要急,为什么呢?虽然理论性强,我们要把这个理,要把它进行一个软化的用到自己的身心中。然后,可是你光这个用到身心中,自己一个呢没有理匡正也不行。所以就是要善于用理入自己的身心,还要在身心的修证过程中不断地用理来印证,不要把它给僵化。希望大家在消文会义的时候能够往这里会,不要被这个觉得说,怎么突然间又说着说着就讲到这儿了,一个大跨越自己就好像又,心里马上就疲厌心生起来就不想听了。先大家一起来读,一直读到亦复如是,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一起来。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好,就到这里。这里你看讲到尔时世尊,就是此时此刻,世尊已经哀愍这个会中的声闻缘觉,没有伏住攀缘心的弟子们,这里讲到。那么还有是于无上菩提心未得自在者,以及当来佛灭度后,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当来佛灭度后,始终关注着我们此时此刻的众生。此时此刻的佛在他的时空法界,此时此刻的我们在我们的时空法界,当时他讲《楞严经》的时候就辐射到我们法界。所以还记得我们当时讲经题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个沧海桑田人来人往的,我讲经题的时候在这儿坐的有在听吗?应该有不少。讲经题的时候为什么说现前得法会加持,就是这个意思,他始终照顾着我们。你看,及为将来佛灭度后末法时期的众生,有发菩提心的,这是一个拣择根器,就是发了菩提心的,开演无上圆成妙修行路的道理。如果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那么开了,虽然佛在那儿开示,你接不着,所以菩提心有多重要。

这里讲到的说攀缘未伏者,那么攀缘我们知道,就是说前面不是有讲,就是见思二惑,以这个前六识为体。其实从这里讲到的,这个攀缘我们说在前面的一段话中,这里要对照着后面还有这个二决定义上面有发菩提心者。发菩提心无上修行妙路就是说要息这个攀缘心,但是这里的攀缘心我们要知道,就是说是就见惑,见解上的烦恼已经差不多了,这里讲的是这个思惑,见思烦恼里面的以思惑为主,因为思惑是任运无始以来就本能的,相伴随着的。所以这里的这个攀缘未伏的应该指的是思想,就是思惑,因为里边大部分是有学的。那么就由于这个思惑,所以这里才说未得自在者,你看,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它是因果关系,因为攀缘所以不得自在。

那么这个未得自在有两种。一种是什么呢?这个在场的大众因为听佛讲法讲了半天了,所以他们对于这个修无上菩提的密因,就是如来密因的这个因地心,悟是已经悟了,但是没有得到修门,悟已经悟了,不得修而入。所以这里故说心不自在,就是没有证入,只能悟入还没有证入,而且怎么去证,这个门还没有开。所以这里讲到的,于菩提心未得自在者,这是其一。

第二点是什么呢?就是说这些大众已经对菩提的这个因心已经都悟了,也各自知了,也听到佛说了这个如来藏含遍十方国土,得了这个圆解了。你想我们大家在这儿听法,这么一讲,我们在共学的时候也是有的时候觉得说,突然间心意开了,好像有点小悟。但是问题是什么呢?你没有起真修。就说假如你有门已经在,前一种不得自在是说不得门其入,这里说如果有门你没有真修的话,尚属于不定性。不定性大家知道吗?什么叫不定性?就是境界一出现,违缘一现前,保准就退。这个理是这么个理,在退的过程中你还明白这个理,你还知道自己退的不对,但是你就控制不住,就是要退,就是要转。这就叫不得自在,定力不够,有慧,定不够。这也是一种,第二种未自在。

所以这里的不得自在跟前面的攀缘未伏是同步的,这个攀缘未伏就是指的思惑上任运无始以来的,还没有把它断干净。特别是现在开示的摄伏攀缘的这个修行正路呢,而且通于佛灭度后,包括我们现在的众生也是依着这个路这么要走的。所以大家想想,就算一念顿悟,你悟到了,你保任不住这个呀。我们有时候都知道说,你要在事相上去修,为什么?要去清障,去迎刃而上,去清障,去消业。要不然你一念顿悟了,你保任不住的话,你就不能够以这个证因证果。这个违缘你扛不过去,逆境你修不出来,那就不算话的,还属于不得自在。越逆越苦越不愿意面对的,越能够坦然面对,最后修出来了。所以这里也跟木桶原理一样,其实真正你的盛水的量多少,是你这个木桶里面最短的那根木头(决定)。也就等于说我们修行也是,你越不想面对的,在这个刃上面修的话才能出成果,所以这里才能得真自在。那么这里讲到,这就是后来,你看后面。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这就是你们既然已经决定发菩提心了,对于佛所修的这个,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就是已经到了这地步了,那么我告诉你们,发菩提心初心的时候,应该明白两种决定性的认知。什么是这里讲到的说,云何初心二义决定?就是佛反问,说什么是初心两种义你决定要明白的呢?开始反征了下面,因为下面要讲了。这就跟这个我们说的打底子一样,你要修如来的这个解脱涅槃路,那么一切的成就取决于我们,包括大家,每个人最初的精准的认知见地,就是你学佛第一念,为什么学佛。这个错了,一错后面的全错。这个坐标没有踏稳,后面的坐标全部合不上扣不上,就是等于说就像螺丝一样,帽和那个螺丝拧不住,都是次品。所以这里第一个决定义,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搞明白,然后再反观思察自己的,对照自己的身心,是不是如此发心的,要定这个性。

那么这里讲到的说妙三摩提者,就是我们这里讲到的大佛顶首楞严三昧门,三昧,常说的全修即性,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所以称之为妙。那么你的修德有功了,你的这个性德才显。大家能明白什么叫做修德性德吗?讲这么多了,这个名词概念这么一说,你能领会吗?性德就是本来具足的这个佛性,修德就是你积功累德的修行。你没有积功累德的修行,你本来具足的佛性不显。你要想让这个佛性显,就必须去修这个修德,才能有这个性德。那么这里就是你悟到性德了,你在修行的过程中修德就不会生疲厌了,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要不生疲倦,从这个本觉开始,发于始觉,所以这里叫做,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你看,就是讲到的最初起修的那个正念,你是怎么,抉叫什么呢?抉择。定是什么呢?一定。你怎么抉择一定认为这个理是绝对不会变的呢?千古楷定的这个铁定的理,就看你初开始的发心抉择是不是正的。如果你的开始发心不正,那么最后的修行一定得不到正果。这是这一段,后面我们再正式开始从因果线上来审观,大家来看。你。

阿难,第一义者,就是告诉你阿难,第一个决定义是什么呢?你们如果舍声闻乘,愿意修菩萨乘,舍这个声闻愿意修菩萨,应当,你看这里讲到的,审观因地发心,就是谛察,谛审观察,你因地的发心跟果地的觉心是同还是异。大家听清楚了啊,我们每个人的发心跟我们所期望的,我们虽然号称要往生极乐世界,要了生脱死,要得大涅槃,那么你的因地发心有没有往那儿靠拢,有没有步调一致?这是第一个决定义。为什么呢?因为因和果永远都是直通的。大家今天一定要把这个因果悟一下。因真了,果才会正。如果你的因地不真,自己欺瞒自己,没有正知正见,不是以求解脱为主,那么你将来的果报保准转不过,好一点的转化成世间福报;不好一点的,善因感恶果。为什么?你自以为是发的正因,其实都是恶因。所以大家好好思察一下,这个佛果它是以不生不灭为性的,大家知道无住涅槃就是不生不灭。

那么我们一般以为说,我从当下的这种事相上起念,要多少功德,积累多少的资粮,然后最终解脱涅槃,这就永远得不到,为什么?你是沙子煮在水里面,你能熬成小米粥吗?大家想想,它因果不符合呀。所以一代教法里边,唯有这里讲到的就是因果来统贯到底,你就再玄妙的义理,再深入的法门,就是因果。你因地是不是以不生灭心而发无漏的这个种子?那么才能感得果上不生灭的涅槃之果的圆满佛果。你就现在问自己,这个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所以大家想想,我们念阿弥陀佛是不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用果地的觉直接盖在因地心上,这样的发心会错吗?这就是因果,什么因感什么果。如果我们发心修的是虚伪的恶业,那么自然就是苦果来相应。如果我们的发心是修人天善法人天福报,那么你就只能要么得人中大富贵,要么生天享天福。如果你的发心只是就是说想出轮回想了生死,那么很可能出世间就是证阿罗汉,局限小乘了。

那你发心是修世间六度万行,一定要成佛,一定要度众生,那你就是菩萨。只有这个如来密因,从初发心就是切入到涅槃的种性,不生不灭,这个因心就是不生不灭的,那么将来感的果德才是不生不灭的果。为同为异,大家仔细勘验,这会儿就可以用在我们身心上了。大家的发心,你是为世间求点什么保佑点什么呢?还是彻底一刀子裁了我要出世了生脱死?你是想说得少为足,做个高调的修行人,做个世间高人、佛门的大修行者呢?还是说这些名和利都不管不顾,只想成佛,唯佛是趣,佛界以还的九法界都在生灭中,大家不要说,登地的菩萨都有生灭。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要认认真真地把它统一了,这个统一不了,你的菩提路就统一不了,老是歪歪扭扭的,到不了顶。所以说,在这个上面因果是直通的,容不得讨价还价,从中作梗,没有,当下就叫定性。大家发心呀,你想想,这个东西现世间明摆着的嘛。

当初我们投胎的那一念就定性了,因跟果就定性了,怎么定性的呢?你当时投胎的时候你发心,发心是女的,那你就只能当妈呀,当不了爸了,这辈子没有机会了;你发心是男的,你就只能当爸当爷爷,永远当不了妈和奶奶了。这就叫因地与果地觉为同为异。你看我们现在不是大家在高考嘛,高考的时候你报什么专业呀?你报的美术的话,他毕业的时候不可能给你发个什么化工毕业证吧?你报的是建筑,他将来不可能给你发个什么烹饪专业吧?它因果永远就是直通的,刚才讲的煮的沙子成不了饭。所以说,只要我们在因上这一端发心的状态起的时候,其实果就如影随形了。

大家悟这个因果呀,为什么说前因后果,真正有前因有后果吗?有吗?一念中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决定果,果就决定因了。因果大家听过说,即因即果,非因非果。即因即果是什么意思?就是因就决定果,因果是一的,因的时候就确定了果。非因非果是什么呢?不是说前面是因后面才是果,同时的,这边的柄拿起来,那边的头就显现。所以这里叫做不生灭因才能感不生灭果,其实当下显现的就是不生灭心,因果就在其中。所以大家想想,现在我们一念顿悟的状态是什么呢?就是因果合一了呀。一个不生灭的心状态生起来,突然入到不生灭境了,因果就合一了,那那个时候,你哪有什么因有什么果呢?因果也是一个分别对待。所以大家仔细地悟,什么因什么果什么不生灭,这些都是说的一个道理。

那么进一步的话,这里讲到,给阿难开始讲了,说: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就是你如果因地发心的时候以生灭心为根本修的这个因,那么你想求到佛果的这个不生不灭是绝没有这个可能的。那我们大家再仔细地对照一下自己,我们一般修因的时候为什么,什么叫做生灭因呢?大家想想什么是生灭因?什么是生灭因?只要你一念有求之心生起来,就是生灭因,只要你一念有求生起来,有求有取就是生灭因。你有求之因怎么能求得无求之果呢?佛果是无求的呀。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当然净土法门例外,那是横超法,那是,当然也不在这个道理之外,为什么呢?它是以这种求到极致的这种求给转成无求的,就一心一意地让你求,最后入到无求中了。所以这里我们从通途上而言,你生灭因就得不到真常果呀,所以这里给阿难说,无有是处

进一步,进一步给大家说,悟这个道理的话,这个进一步我们要知道,虽然是生灭和不生灭相吻合,不能以生灭因求不生灭果,可是我们还要知道,不生灭的这个性全部体现的就在生灭的相中,你把这个还要融合了,否则你虽然自以为是不生灭因,还在生灭因中。只要,就好比说你看,这个虚空在器世间,清水全在浊水中一样,这个虚空你虽然造了一个房子把它隔开了,可是这个虚空还在,房子里房子外还是一个虚空,不是说离开房子里的虚空才有外面的虚空,离开这个浊水,给倒光了盆里的清水才显现,浊水清了,这个浊清了,水就清了。是要悟这个道理。从这个道理上来讲的话,我们再参会一下,莲宗十二祖彻悟禅师就讲过一段话,他说这个深信因果者,必然要大明心性。心性就是不生灭的心性,就是如果你对因果深信到极致了,完全是直因直果,一念起因的时候就观照到果,不种生灭因偏颇因恶因,只有善法因出世间因无漏因,那么必然会大明心性的,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大明心性的人绝不会抛弃因果,这就是大开圆解的悟后的祖师们教导人的时候,一定要让你从因果着手,为什么?就是因为不生灭的性,就是这个心性,全在生灭的相,在因果相中,依照着因果相入这个不生灭的性,这是一个道理。所以你看嘛,印光祖师后来也说,世出世间所有的事都出不去因果,世出世间所有的理都离不开心性。就这么讲啊,大家好好悟一下。我们再往下继续,你看: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这是讲到什么呢?那么这个因果你需要,相同的这个义理你需要观察明了,那么这里佛就打了一个比喻,好比说什么呢?你看,诸器世间,就是所有的器世间,外在的山河大地,这个物质世间,那么你仔细看看,你看他说,凡可以生灭的造作之法,可作之法就是生灭的造作之法,最终都要归于变坏,要异灭掉,永远长久不了。物质的世界是不是这样子的?那么阿难你现在,你看,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你观察,遍观察这个器世间,凡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一样不是坏灭的?大家也随着观照一下,我们现在的这个器世间到底先生生不息,生一代又一代,地球的这样,社会的发展,哪一样不是最后坏灭了呢?没有一样不是坏灭的。但是你看,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从来没有听过说这个虚空会坏的,虚空会坏谁听过呢?何以故,虚空不是造作之法,始终不坏。这是打了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

这里的阿难,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这个照明就等于说你要搞清楚生灭和不生灭的因心,你发心的时候要弄清楚,千万别搞错了,叫做照明。那么这里的器世间的可作之法,就比喻我们的六识生灭无常,是不可用的,不要依附在六识的眼耳鼻舌身见闻觉知中去修行,不能用这个层面修行,全是生灭。那么这个虚空就比喻说六根中的根性。还记得根性吗?眼根中的这个性不变,耳闻的闻性不变,就是永远不变的这个根性,这个根性是常住的,不会坏不会烂。所以这里讲到的其实就隐含说了一个什么法呢?我们修行要称性不著相,要依根不依识。这就是不生灭的因心,依照着我们的根性。

听闻这么多,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你尝试过没有,怎么依这个根性呢?尝试过吗?你现在在听我说,听我说,又我不说了,那么你听的这个功能你能够守得住守不住?这个功能变了没有?从始至终没有变嘛,再次给大家讲。你会不会守着这个功能?就反观,我听声音的这个功能、这个性始终在,如如不动,不停地在,念念都在,你就守着这个。守不住这个了,就到生灭上了;守得住这个,就是不生灭性。始终如一地守,最后必然大开圆解、明心见性,就是不生灭因,那就属于不生灭正因了,开悟了。开悟了你就始终都是不管怎么修都是不生灭修了,这就叫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你看说到这里,这是这一段。

可是呢,我们再往下看,开始讲到这个四大了。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用这个不生灭的心呢?因心用不起来,就是因为我们有浊呀,有这个浊乱。那么这个浊乱怎么开始的呢?你看这里为什么讲这个决定义的时候,下面一段又开始讲这个五浊了,讲这个浑浊了,好像有点不连贯。但是我们要知道,前面讲的是说让你这个因心要决定,既然你的这个不生灭因心要决定的话,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地去澄清所有的我们的浊情,凡夫分别的这种浊水,心水是浊的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浊是怎么浊的呢?它不是自己浊的,是从哪儿开始浊的?大家说这个浊是从哪儿生起来的?我们这浑浊分别心,从哪儿?从哪里?从六根而起的呀。眼耳鼻舌身嘛,眼耳鼻舌身意,从六根而起,所以这里才讲到的。

你看开始说,则汝身中,就是说你现在不要向外看了,就锁定你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从这儿开始反观。怎么个反观法呢?在你的身里边是四大组成的,这里讲到了,在你这个假合的身中,你看,则汝身中,坚相为地。就是指的说,你的这些肌肉呀筋骨呀等视为地大。润湿为水,润湿的血液呀唾沫呀,身体里面所有的这些液体为水大。暖触为火,你身体的体温为火大。那么动摇为风,你动摇进出的呼吸呀流动性呀为风大。由此四大,你看,由此四缠,由此四大交相缠结,才组成了你这个身体。这是第一个步骤。那么有了身体了就会有什么呢?有根门呀,眼耳鼻舌身意这是等于向外的一个门户一样,有六根出现了,四大组成身体,身体就突然感觉到有六根了。那么由于这个六根的割裂彼此分别,才导致什么呢?导致什么?导致我们本来周遍法界如如不动的这个觉照的根性就被分隔开了,就被分隔开了。记住,这里讲到的随根而用了,就是随根各用了。什么叫做随根各用呢?后面讲到,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随根各用,为视,就是眼只能够看,为听呢,耳只能够闻了。眼用什么看,耳用什么闻呢?闻用什么?还不是用我们这个如来藏妙明觉知的灵性的不动的这个性呀。但是这个性被我们四大搅和得自以为这个身出现了,然后六根门头又开始分别的时候,就把这个本来灵照灵觉的一体周遍的这个性给它割裂开了,感觉有一种错觉,把这个根给一样样地切开了,一大块东西切成六样了。切成六样的时候,我们就一样一样地认知,慢慢地就比如说眼只能看了,耳只能闻了,这是叫做什么呢?这里讲到的为视为听

后面为觉为察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为觉就代表了鼻根舌根和身根三种。为什么这里觉就可以代表三种呢?因为有一个特色什么呢?鼻子闻味道,舌根尝食品和身体触外境,一定要合中知。合中知大家明白吗?眼见色叫离中知,就是眼看色的时候,离开了我就可以看得清。耳朵听声音也是离开了可以听得清。只有这个鼻子闻味道,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境,一定要挨到一起才有感觉,所以叫做合中知,这里用觉就是给代过了,一个觉就代表了鼻舌身三个根。后面的察者,为觉为察,察是指的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第六意根。统共为视为听为察为觉,就等于说我们眼耳鼻舌身意都给说全了。说全了以后也就是说,这里为什么说四缠分割我们的妙心,就好比器世间分割虚空一样的?整个虚空,可是我们建了这么多的大楼,划了这么多的地界,还有国家的分界,国度,你们国和我们国家的这个分界线,等等这些就好像给把这个整个一体的东西割开了,这里是进行的比喻。

那么这里的地水火风四缠四大,就比喻说这个可作之法,坏灭之法。这个妙觉明心比喻的虚空就是不坏之法。那么在这里妙觉明心的这个虚空,被所有的可作之法,器世间的可作之法给割裂,就等于说,就是这个虚空被可作之法割裂,就等于说这个妙心被我们的四大六根割裂是一样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四大,就是这种四缠六根,终究会变坏,但是这个妙觉明心的这个真心不会变坏,就好比说器世间坏虚空不坏是一样的。但是这个器世间也不在虚空之外,好比这个四大和六根也不在这个妙心之外是一样的。所以这里一系列都是用比喻的。但是后面讲到的,从始入终,五叠浑浊,是怎么浊的呢?怎么在这个浊上面开始慢慢变浊了?大家想想怎么变浊的?从始入终,我们第一个开始浊的是什么出现呢?

大家想想我们的妙觉明心变现世间诸法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什么?首先出现的是什么?五蕴还记得吗?眼耳鼻舌身意,首先出现的是最后一个,意,妄想嘛,不是无明欲明这个真明的时候妄想出现了里面,首先出现的是意根。意根开始慢慢的六根的感觉,最后出现的是色法,最后变现的是色法。所以我们在破的时候,最先破的是什么呢?是色法开始下手,为什么?它粗显易知嘛。最后了断的是什么呢?才从意根上才能动刀。所以这里讲到的从始入终就是这个意思。最开始是这个识阴开始,从色阴终,识阴开始出现,从色阴开始终,就成了五种浑浊重叠的不清之相,所以这里讲到的,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意识出现,开始慢慢变现色法,最后越来越乱搅成一团,你也不知道哪个先哪个后,自己下意识地活着,本能地生活,不知道这些烦恼这么来的,从始至终。所以这个从始至终有三种看法,最浅的一层我们要理解就是说,从识阴开始从色阴终,所以你看我们修行就是从色法上开始破。为什么《心经》里面讲到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才说亦复如是呢?就是色为五蕴之首,开始要修的时候就从色法入手。但是这个妄想变现开始是从识法开始,色受想行识的识蕴开始变现的。所以说变现妄的时候是这么来,那么还原真的时候是那么来,打个倒。

再一个,什么叫做从始入终呢?我们感觉到说从无始以来开始就浊乱了,到现在一直还浊乱,将来到成佛的时候才不浊乱了,所以叫做从始入终。始的时候是第一念无明开始,开始了,浊乱了,一直到我们成佛的时候才停止了,到终了,这叫做从始入终。这是第二层理解。

第三层理解,就是讲到这个不生灭因心的理解了,在这个层面,什么呢?你想无始以来,无始从哪儿来呀?没有一个无始,所以叫做假名为始。什么时候到成佛的那会儿才到了终点究竟呢?有一个终点吗?有始有终皆是生灭呀。所以在不生灭的因心中怎么理解呢?假名为始,假名为终,叫做从始入终,这个本身它就是一个假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念念之间无不俱足五叠浑浊之相,这叫从始入终,无始无终,念念都在。一层一层地理解,这样讲大家能跟得上来吗?能够跟得上来就可以。这就叫做,这段话叫做,从始入终,五叠浑浊,讲到的为什么浊乱,就是这么浊乱的。

那为什么要讲浊乱呢?刚开始我们讲到的,不是要讲二种决定义嘛,那么你现在开始决定的就是要以不生灭心为因,才能感不生灭果。那既然有不生灭心为因,那你一定要澄清什么东西,才能悟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清净状态,所以这里就是讲的要澄清这些东西。这就是为什么这里要讲浊,就是这个原因。否则就很突兀,说讲着讲着怎么又开始讲浊了?不是讲这个二种决定义,第一义者就是因地与果地都是以不生灭心为因果吗?怎么又开始讲浊乱了?就是要清除了这些才能发不生灭心。那么后面再开始进行了一个总的比喻,你看这里讲到: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 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这段话是一个总的来比喻这个浊相,比喻什么呢?就好像这里讲到的喻中的清水,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就表我们的纯真的这个妙如来心,涅槃的这个果德从来不染,没有染浊过,所以这里以清作比喻。那么即彼尘土灰沙之伦,这个伦就是指的类别的意思,就是指的说这个尘土呀沙呀灰呀等等这一类,就比喻说四大和六根之类,由它们来障蔽,所以比喻为本质留碍,就是由于它们给障住了,障蔽了我们本来的这个清净心了,一道一道地给划开了,执著分别了,所以这里才叫做本质留碍。那么二体法尔,性不相循,循就是顺的意思,顺着的,顺着它的意思。就是这个二体就是水跟土嘛,水和土一个是清的,一个是有碍的,所以说性不相循,就比喻说这个涅槃的心与四大六根等类是真和妄,是不一样的,本来的涅槃纯真心是真,那么四大六根是妄,所以这里讲到的,二体法尔,性不相循,不是一个东西。

那么这里后边讲到的,有世间人就比喻说阿难和在场的众生,包括我们。取土投水,取彼土尘, 投于净水,就比喻说执著这个妄想,六根的门头,就乱了这个本来的真心了,必将以妄为真,以真为妄,就是把真的当做假的了,妄心了,那么就一定会把假的当做真的。就等于说我们现在执著这个妄想的时候,就把真心给乱了忘了,那么你一定就把这个妄想当做真心了。所以这里讲到的,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就用这个来做比喻。容貌汩然,就是混乱不定了,所以才名之为浊。我说你的这个心水有五重浊相,也是这个样子的。后面要讲到五浊了,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汝浊五重亦复如是,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清净本然的这个心水是湛然无染的,但是怎么起了这五种浊相呢?就是因为这样起的。这是总的用这个比喻来喻我们浊相产生时候的状态。

下面就要开始讲到怎么产生的五浊呢?五浊知道吧,是什么?你看这里书上也有,背得也顺,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但是大家下面一段,下半场开始讲啊,这里讲的五浊是现前的五浊。平常我们讲的五浊,通常讲比如说劫浊呀,就是人寿到了多少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劫浊了,整个这个浊乱,有饥馑呀灾兵呀等等这些劫数出来的时候。讲到命浊的时候,就认为说寿命短促等等这些。讲到烦恼的时候,大家贪嗔痴炽盛。在《楞严经》里面讲的五浊是现前一念清净心体中显现的浊乱,所以要痛快直接得多。那具体怎么样呢?我们休息十分钟,下半场回来继续,阿弥陀佛!

诸位同修,我们二十七讲下半场。那么下半场的这一段经文是讲到五浊,我们现在不是常称之为五浊恶世嘛。这段经文我们先读下来,再然后逐字给大家进行这个贯解。从阿难开始,一直读到后面的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找到了没有?好,一起来。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好。就到这里。大家还记得我们在讲到这个世界的生因、相续、业果的时候,讲到说开始世界是怎么来的,然后物质是怎么出现的,人怎么轮回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家庭关系是怎么产生的。那么那个脉络呢,就是那个脉线,是从这个第一念的一念中的无明妄因就这么旋转,相对而起,就是那股劲。那么那股劲呢,讲的说就是那股劲开始绕得出现了这么多的状况。这个地方要开始讲的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生的这股劲,自己跟这股劲又过不去,就是这股劲反过来又恼乱我们,浊乱我们,而我们还窥不破认不清这个东西,然后把它妄以为真、投入进去的时候,就是五浊情状了。当然我们一般现在讲到五浊的时候,劫浊见浊烦恼浊,都是从这个具体的、我们现在能够顾及到的这个层面给大家讲一讲,然后策发一下出离心,说一下八苦轮回的恼乱等等,都是从这个层面,就具体的现象上来讲。

这里讲的五浊是从根本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对于妄想的直指。我们一般直指好像说直指明心见性,本来面目,这里对于妄想也是讲得非常痛快。好,我们来逐条地往下贯一下,大家就会听的说原来如此。

你看第一个讲到劫浊,怎么讲呢?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既然前面不是讲到了这个浊乱嘛,浊乱以后,我们在这个四大组成的根身中结色成根,地水火风组成了以后,我们就有一个根身了,自己的身体。那么这个自己的身体一旦具足了以后,有我就会有内有外,有我是能见,有外是所见。所有的这个能所对待中,能见以眼为首,是不是?眼耳鼻舌身意,能见,就是统共能感知外在的东西是以眼为首的。那么所有的外在的所见的东西是以什么为先呢?以空为先。我们第一个从生下来的那一刹那,就觉知外在的是我生在这个地方,这个空间中,这个地方这个空间就是一个意思,所以说以空为先。这里就以空与见为劫浊体的代表进行了讲绎,进行了这个阐述。为什么呢?你看这里讲到,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什么意思呢?就是能见的这个见性与所见的虚空都是周遍十方的。大家发现了没有?你的见,就是你看东西的这个功能,是不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呀?是不是?那么你看见外在的整个虚空是不是哪儿哪儿都有呀?它都有周遍。你就不能够分辨出来哪个是空的地界,哪个是见的边涯,你能分得出来吗?以前我在这里好像讲过,哎哟那会儿就是还没讲到这儿我就讲出来了,看来宿世真的跟楞严有缘。

你看我看你们,看这儿,我的眼睛就在这儿,就看到虚空在这儿,好像两个是结合点;我再往远处看,又好像结合点到了那儿。你说这个见到哪儿是个头,空到哪里是个际呢?没有,搅成一团。但是搅成一团的情况下,我们在认知的时候就以为说,我看到哪里了,哎哟我看到这儿了;或者我,哎呀那儿那儿那儿我看不到。你看不到的时候你看到了没有?你看不到的时候其实你还看到了,没有边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真实状态是什么呢?不能够分出什么是空的边涯,见的界畔。但是呢,我们在这里说,如果你但有虚空没有见性的话,那么你除见之外有空吗?你除过我能见空的这个作用之外,你哪里去找一个空呀?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有空无体,有见无觉。什么是有见无觉呢?如果你只有见性没有虚空的话,那么你这个怎么显现你能见的见性,怎么觉知我看见了?没有外在的东西触发引发呀。

这个就叫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大家要跟上啊,这里这一句话就代表一个义理。那么这里,相织妄成是第一重,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见性和虚空,我一定要见,虚空一定要给我见,又找不着我在哪儿见,它在哪儿给我见,结果还就莫名其妙地绵密地就跟织网一样,就把它搅在一块儿,成了不分之相了。你看我们是不是现在搅在一团了?成了这个不分,这股劲拧巴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浑浊就现前了,这个真性就隐藏了。妄成一体的时候众生不知道。众生不知道,我们突然就会想的说,哎哟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当你一念世界形成的时候你不知道,说我就要知道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又给我知道,两股劲混为一团,就这股劲就妄起来一个说这个世界怎么形成的,就给它定位说有劫,就是这个劫,劫初之相。好像这个世界最初一定要有一个形成的根源,就一定有这么一个定位,这么一个概念,这个时候就叫做劫浊。

非常抽象,大家理解。劫浊是什么呢?就是你当下的感觉,这个时空感觉怎么出现的。就是这么来的,就是这股劲儿,当我们认知的时候,它就叫做劫浊。所以这里刚才也特别给大家讲到了,其他的经典里面讲到劫浊的时候,就是已经讲到它的枝末了,比如表达说,人寿百岁的时候就进入劫浊了。这里讲到的说什么呢?只要你以空和见相绑在一起,结色成根,见相二分具足的时候就进入劫浊了。本来一念的心体,那么你突然开始有一个能所对待,然后又认为色法组成的自己的是根身,外在的是器界。那么当你的根身想了知外在的器界,想弄明白一切的时候,就把这股劲引发成这个状态了,劫浊就开始了,就在一念心体中,这就代表劫浊。

所以说在一般的经典里面讲到这个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时候,都是称之为能浊。比如说见解上的浊乱,对吧,众生的烦恼,然后这个众生的出现、轮回,然后命的短促,等等这些状态呈现了一个不好的时候,好像这个世界才叫做浊乱的年代。所以这四种叫做能浊,就是能把这个东西给搞浊。那么这个劫浊是被这些东西给搞浊的,好像是这么样。但是大家知道,这本经里面讲到的,劫浊为能浊,我们的本来纯真心体被浊了。是从这个角度,劫浊是属于能浊,就是能祸害的状态。从我们一般来理解是劫浊是被祸害的,就是好不容易这么一个时代,我们说劫浊嘛,但是有这么多的浊乱让它浊了。我不知道我讲的这个层面你们分别开来了没有,这是通常和本经的不同之处,一样的名词,两样的概念。

那么这个劫浊是以什么而有的呢?五蕴里边以什么而有的?劫浊是以什么而有的?以什么法?色法呀,所以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第一个就破的劫浊。因为你有色法,有四大为我,四大,外四大,内四大为我根身,外四大为器界,那么就是色法把妙明觉性给扰乱了,就是这个色法给浊的,所以这个劫浊是以色法为根本。十方世界开始讲的就是空见不分,显明易知。如果我们超越了这个色阴,破掉的话就超越了劫浊。超越劫浊会出现什么情形呢?大家想想,一旦色法被你破掉的时候,就等于说色法物质的障碍性被你盘活了。如果你修行的禅定功夫破掉色阴以后,就想阴开始,就那个时候你想什么就来什么,想见佛就来佛,想见净土就见净土,后边的五十种阴魔就会讲。所以你想想,自己这个修行路可怕不可怕?越修得深入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乱掉了,就魔掉了。色阴破掉就是如此境界,你想受想行识破掉那才叫究竟无碍,究竟成照见五蕴皆空嘛。所以你全空不掉的时候,你空掉一半的时候最可怕了,一不小心就认错路了。那么始终你要守着说,五浊,这一个劫浊是从色法来的,依色法而建的。

那么再往下看见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到了这个劫浊产生了以后,不是已经概念有了嘛,我,外在的世界,那么你就以现在的根身,这个根身你怎么以为的呢?就是你怎么以为这是你的呢?你自己,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汝身现抟四大,抟就是等于说我们说和面一样,你就在那揉搓呀,莫名其妙地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揉成一团,揉成一团的时候,地水火风假合的这个揉成一团,你就认为说,哎呀真的成了我了,本来就是一团四大,结果你把这个四大就当做我了。有了这个原本妙觉明心,这个劲儿,就是明白的这个劲儿,就慢慢地还在明白,但是明白明白不断地明白,就成了正明白明白成错明白,就把这个四大的根身以为是我了,还是用的那个觉。大家现在感觉一下,是不是你觉得有我的?这个觉是在的,但是错在这个四大抟成的肉身上,就以为是我了,就开始出现错觉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有了根身,就是我出现的时候一定会有见闻觉知,因为我的主观能动开始发生了,我可以见,可以闻,可以觉,可以知嘛。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就出现了。

在这种情况下,壅令留碍,水火风土,什么意思呢?从而就,壅就是塞住了,把你这个本觉的真如妙觉明心就给堵上了。堵上有两种状态,一个是把它给蒙上了堵上了,二一个是把它给分割割裂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留碍之相,你看,壅令留碍,就成了留碍之相,好比见不能超出色法了,闻不能超出声音了,你见绝对见不到声音,闻只能,这个声音只能用耳闻了。但是我们现在大家仔细地作意一下,真正的声音难道眼睛没感觉吗?你仔细问,仔细感觉一下,有没有呀?如果你把它打成一团的时候,就有感觉,如果你要割裂分开的话,就浑然不知了。但是不要忘了,这都是我们以为是不知,其实它是同时并起的,但是我们以为不知。以为不知就真的不知,一说声音,就觉得在这儿进来的,一看色法,就觉得是从这儿一目了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错了。那么这样的话,这种地水火风,这里讲到的水火风土,本来是无情之物,它是无情的,就被我们的见闻觉知给旋转起来了,就跟给搅和得动起来了,见闻觉知它天天要折腾,它要感觉,不断地感觉,就把这个无情之物自以为有了感觉了,你看这里讲到的,旋令觉知,相织妄成。在这种情况下,被它旋转得慢慢就树立成一个,真的好像一个有知有觉的东西。

那么这个东西它有知有觉,外边的东西无知无觉,又被我有知有觉的再知再觉,那么自然而然绵密交织,你就搅在一起,成了不分之相了,分不清楚了,分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了,这就叫做浑浊真性了。不分真相,浑浊真性,这就叫做是第二重,名为见浊。见浊是依什么而立的呢?依我们的身见。五种邪见里面第一种见不是叫做身见嘛,只要你有了色身是我的这个见解,这个下意识的感觉,那么这个浊就出现了,第二重,见浊。所以说这里讲到,一般其他的经里面讲到见浊的时候,都是说什么身见呀边见呀邪见呀戒禁取见呀等等这些,那么现在只要是见闻觉知与地水火风相织为体,真性被蒙蔽了,就是见浊。见浊依什么而有的呢?依五蕴里面的什么?依什么?对,受。由见闻觉知与四大地水火风交织成六根的受用,就是领纳诸境,所以有种种的受,这就叫见浊,见解上的浊乱。

好,再往下看烦恼浊,层层递进。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识取现在;第三个,你会诵习未来。这里讲到的这个诵习就是指的思忆预习的意思,就是在设想将来的等等状况,是这么一个状态。所以这里讲到的,又汝心中忆识诵习。为什么《金刚经》里面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呢?就是因为我们这里开始,六妄识心中有了这个动作了,这个小动作出现了。出现了以后,六识之性,就是你的妄想出现了以后,就会依托在六根门头。你的这个六种妄识怎么在哪儿体现呢?就依附在,就跟嫁给眼耳鼻舌身意了,在这儿体现了,到他们家去过日子去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而发了六种虚妄知见,六种虚妄知见就是见闻觉知,刚才讲的,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里叫做,你看这里用了一个非常妙的词,大家看到了吗?性发知见,容现六尘,什么意思呢?本来的这个妙真如性,就被你弄成见闻觉知的一种支离破碎的这种错觉了,在这种情况下,容现六尘是什么呢?六识的这个容颜呀,也就是说六识长的什么样子的?六识长什么样子的?有没有?哪有六识长什么样子?它在哪里体现的?在六尘上体现的。

色法被你的眼见了,就成了眼识了,就是这个样子。声尘被你的耳听了,就成了耳识了,就长的这个样子。所以叫容现六尘,就是说六识的这个妄想外托六尘而现,但是它离开尘就没有识的相状了,这个识相是没有一个具体的状态的,一定是依附在外在的六尘上,而且也依附在内根上,你离开内根的话它没有觉性,内外相依就是这么个样子,所以叫容现六尘,它的容颜就依托显现在这个境界中了。就是这么个样子,所以大家你看佛讲得多妙,翻译者又翻译得多精准呀。容现六尘,当时我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不看注解,这什么意思?容现,包里边了吗还是怎么?叫容现六尘。

后来才发现,是这个六识之容颜一样,打了个比方,就显现在六根和六尘之中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烦恼,为什么呢?你领纳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呀?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呀,这些想相中有如意的有不如意的,所以这里叫烦恼浊是依想阴而立的,色受想行识的第三个,依想阴而立,而立起来的烦恼浊。为什么呢?依着六根对六尘而有了六种想了。色受想,这是第三种,烦恼浊。,忆就是追忆过去,识就是识取现在,诵习就是预设未来。由于等等的这些心念出现了大家跟死这个经文,不要走神。就是说这个根身既然出现了以后,那么妄想就会滋生了,自然会有妄想。所以这里讲到了说又汝心中,就是说在你的这个六识的妄心中,下一个会出现什么状态呢?第一个,一定会常常会追忆过去,是吧;第二个,你会

我们再看第四种,众生浊是怎么个说法呢?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大家来看,你看,一旦有了想法,就是有了六识,一种识心显现的时候,它一定会出现一个什么状态呢?会怎么样?识,有识有想法的时候,这个想法我们常不是说,你心里这会儿有什么想法,你说一说。那么这个想法会有什么状态呢?会什么?我看谁能说到点儿上,会什么?这个念头怎么生起来的嘛,会有生有灭呀。你看这里不是讲到了嘛,又汝朝夕生灭不停,就是说的我们的识心呀,意识,心念,所有这个起心动念一定是生灭的。在这儿你看,朝夕生灭不停,就比喻说狂荡不停,歇不下来。你看这个一弹指多少刹那,一刹那多少生灭,真是快得速度快极了,所以这里的众生浊就是依行,色受想,依照行而建立的,迁流变化,念念不停。那么这里讲到的也就是我们起心动念,业,所以讲到的说生灭不停。生灭不停是怎么一个生灭不停呢?怎么个生灭不停呢?就是这股劲怎么把它拼出来的呢?

第一个,知见每欲留于世间。知见就是我们的第六识,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本能的这些妄想颠倒,每天的想法。我们的想法是什么样呢?流连三界,不想出去,觉得这个世界花花绿绿多么美好呀,不想走,觉得呆在这儿挺好,很正常。本能就是这样的,大家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天生的知见,本能的知见。所以这里讲到的说,知见每欲留于世间,就是你每一生每一世都是这个死样子,舍不得走,就要留在这儿。生在这儿以后就,你看我们说,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下面一句我不说了,因为有点反动。我们不能离开,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确实这样的。但是从三界来讲的话,我们就觉得,投胎这一世在这儿,下一世还在这儿,生生世世在这儿,舍不得走,知见留于世间,想留在这儿。

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业运就是你的业力,你所造的业力生住异灭四相更迭,那么这个由不得你,你想留在这儿,可是业运迁于国土,就是说你不想死呀。你不想死,可是人就是生老病死,就是生住异灭,就是成住坏空的,你不想死,它非要死,而且死的时候,从这儿死生在那儿,从那儿死生在这儿,改形换报,改我们的形状,换我们的果报。所以这里讲到的,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你想留在这儿,它就要你死,你不想死,它一定死,所以它就让你不留在这儿,这样的话这股劲从朝至夕妄念,贪生怕死,相续不停。众生贪生怕死的知见,每次想留在这个世间,可是业力运行,催促着我们凡夫又做不了主,每次去投胎转世。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知见想留,留在这儿,就好像一个,我们说经纬相交嘛,对吧,想留就像一个经一样是竖的,必须去死就像一个横的一样是纬,纵横交错就叫经纬相织,就妄成诸趣,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种种众生相出现了,这个就叫做什么呢?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众生浊怎么立起来的呢?就是依照行阴而立的。色受想行识,前面既然有了世界,有了世界就有身心,有了身心世界,既然具备了,那么你的心念自然有生灭,念念迁流变化,就是行阴,所以这个五浊中的众生浊就是我们的行阴。

大家这样一听说,阿弥陀佛呀!原来天天活着这股劲就是由于纵横交错绑定你出不来,自己把自己绑定了,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觉得我一定要留在这儿,是自己觉得呀,其实从来都留在这儿,没有走过。自己又觉得说,我被迫一定要去到那儿,其实从来没有去到那儿,还在这儿。但是就在你自己觉得这种,我一定要留在这儿,跟自己一定被迫去到那儿的这种无奈中,不断地打仗,打仗打仗打仗,众生浊就出现了。一切都如幻如化,尽管我们现在觉得我的主体主观能动如此的有把握。什么能把握呢?就是因为你想把握,结果它又不由你把握,想把握和不由把握都是你自己造作的,众生浊。

最后是什么呢?就是命浊了。大家再来看,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命浊?就说你们,你看佛的口气,说汝等,你等的这个见闻觉知的这个六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它本来是没有不同的体性的,它是一个东西,就是一个朗朗相照的觉性。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就因为,你看,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就是外在的尘境,外在的尘境不断地给我们呈现不一样的状态,有时候是明的和暗的,有时候是动的和静的,有时候是离的是合的,有时候是生的是灭的,等等这些尘境呢,它给你显现一样,你就被它牵走一样,所以说本来是一样一样的,就真的被它隔成一样一样了。

前面一样一样是一个一样的,后面的一样一样是被隔成一样的,这样的话就怎么样呢?被这个外在的尘境给有隔成碍了,障碍的碍。有隔成碍了以后我们不能超越了,久而久之你自己觉得就只能这样了,那么就真的你超越不了这样了。在这种情况下,你看还是讲的,色唯可以见,声唯可以听。这就讲的说,众尘隔越。在这种情况下,无状异生,本来没有这个隔,那么你就自己跟自己较劲,突然间生出来六境的差别,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差别相。那么这六种差别相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性中相知,就是从性上而言,它都能相互知道,本来就是一个呀,一旦你一门深入、六根清净了以后,完全就可以说耳朵就可以见色听声尝味。这是从性上而言,本来就是相知的。可是论用,就是从相上来讲,彼此相背了,能见的就不能闻了,能闻的就不能见了,所以这里叫做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为什么后面讲到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章的时候,大家都会知道说这里讲的意思是什么意思。虚云老和尚最提倡的就是《楞严经》从后解前,从前解后,一本《楞严经》就可以互相做注解了。后面的观音菩萨就修这个耳根圆通,就修着修着,因为本来是六种嘛,被割裂开了,他就锁定耳根不断地修不断地修,最后突然间打通了,就耳根互用了,就是一个根可以用六个,就是六个识的作用,完全打通了。所以你看他在里边讲到的说,突然超出世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所有这个什么,经文里边讲到的。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这个本来从性中是一个,从用中就成了六个,这样你就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一个还是六个。大家反观一下,我们现在能搞清楚这个闻性到底是一个还是六个吗?你说一个,为什么你不能眼睛闻呢?弄不清楚了,搞混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同异失准,同和异失去一定的准距了,你说它言同言异已经都不能为准了。你说它是一个,明明现在是六个呀?你说它是六个呢,仔细一反观,却原来是一个。这样的话就是密密绵绵的相织,就像织网一样又织成一个浑浊之体,这就是命浊。我们的命根就是这么存在的,就是每天靠外在的外境滋养,又真的有个我的感觉,殊不知这所有的感觉就是这个本来之觉。这个浊是以识因而建立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我们的命根不是为众生的总报嘛,所以说六种和合隔而不通,那就是障碍到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的色身被这个四大的生命给阻隔住了,所以法身显现不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好,再提醒大家一下,为什么要讲这个浊呢?因为我们要有两种决定义,第一种决定义就是先开始要发不生灭的因,才能感不生灭的果。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生灭呢?被什么障碍住了?被这一堆浊乱给障碍住了,所以用了这么大的篇幅讲五浊。要不然你听着听着,觉得这走到哪儿了都不知道,回头路都找不着了。这是讲到了五浊了。

最后你看,下面这一段就开始了。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你看这个对照的多好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又回到原来的主题了,说你现在想要在见闻觉知的这个分别的状态中,就是你想要在生灭的状态中,怎么样呢?契于如来常乐我净,就是以契合于如来所得的涅槃的常乐我净之果。这里讲到的常乐我净就代表涅槃,涅槃是常住不坏的,是究竟超越了苦乐之乐的大乐,是真我,永远都是涅槃是真如法界,那么是清净无染,周遍常寂光的,所以它具足了这四种德,叫做涅槃四德。这里用这个代表涅槃,无住涅槃。就是你想现在在你见闻觉知的生灭的这个初步心中。就想远契,大家要听明白什么叫做远契。我们现在一般就是挨上了,比如说握手,两个人一握手,这就说哎呀,非常跟你特别有缘,相契。这叫做近契,不叫做远契。什么叫远契呢?我看到那个终点了,现在我这里有好多起点,那么我就循着那个终点我现在选择起点,一定要直通那个终点而不是其他的岔路,这叫做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你看,其实表明就是什么呢?以因地而趣果觉,是直通的,不能出错。因地一定要在生灭中觅到它的不生灭性,才能在果地证到它的不生灭性,而在生灭中证它的不生灭性。这个讲起来是非常微妙又很难听懂。能听得懂吗?远契就是说悬在那儿,就是两个人悬在异地,但是一定要相契合,也就是说你开始种种子迈步的时候,跟终点在同一条轨道上,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这里就是以这个生灭的因,生灭中觅这个不生灭的因心,而远契这个不生灭的果德,以因同果。说你想这样的话,这是前提,阿难如果你想这样的话,你应该怎么样呢?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你应当先抉择死生的根本。你的根本是什么呢?生死,为什么有生死呢?就因为有生灭,生死本身就是一种生灭。那么你就要依照这个不生,在这个生死中依照这个不生不灭的圆湛性,必能成就,这叫做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就是你只有依着这个根性中不生不灭,守着这个,才将来能成就常乐我净的涅槃果德,除去这条路别无他路。这是这个意思。

下面再继续进行,什么意思呢?你看,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大家听明白,这就是教给你们方法了。你们现在我们都在生灭中,那么怎么去在生灭中去把握这个不生灭呢?

首先这里,以湛旋其虚妄灭生。那么我们首先知道,虚妄灭生就是我们说的现在的这个妄想嘛,神识,所有的这个妄识,生灭的这个现前境界。怎么样收拾这个境界,去从这个境界中把握不生灭,怎么样呢?以湛旋,一个湛一个旋,大家要听明白。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因为我们现在不是大家都在六根性中、都在生灭中嘛,那么你要在这个生灭中,在众生位置上我们永远带有妄知妄见的生灭性,你怎么从这个浊乱的五浊的生灭性中,怎么去着手去找那个、抓住那个不生灭的因呢?怎么呢?首先第一个,湛。湛是什么意思?湛是什么意思?就是不动。五浊是在动呀,那么你这里湛就是不动,只需要你不动。你不要以为说在这里到处去找,我要把握住说哪儿找出来一种生灭。首先你要不动,眼不被色动,耳不被声动,你不要动。不要动了以后才能够有机会旋起,旋是什么意思?就是旋转,你不被它转,你就能转它。所以说这里讲的意思就是,只要你湛,在这里不动,守着这个不动,就能够旋转五浊的虚妄生灭。就这么简单,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给大家说的,恒守这个不动。五浊虽然这么浊乱,不断地起伏,在生灭的幻相中你不要被它转,你要不动。为什么?又讲到妙湛总持不动尊,你看始终在说了前面,就叫这里的湛。只有湛你才有办法转它,旋转就是旋转那个虚妄的境界,要不然你就被虚妄的境界旋转了。这就叫不生灭因心。所以大家要听明白了,湛就是功夫,旋就是效应。只有你有了功夫了,你才能够把它给旋了,不是它把你旋了乎乎的。

这里要听明白啊。如果说能够久湛不动,才能够旋转这个虚妄的生灭心,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个虚妄的生灭,你看前面讲到说,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就是讲的这个湛和旋的意思。前面的一段里面我们刚才讲到的,不是说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嘛,出现了这句话。什么叫做生死根本呢?他说反了,他这儿说的是死生根本,是一样的。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攀缘心,前面讲到的,还在攀缘,而不自在。那么不断的所有这些凡夫呀外道呀小乘呀权宗呀等等,都不能了达这个不生不灭的因心,都在错乱地修习,每天都在错乱地修习,所以不能成无上菩提。那么这里就讲到的要破这个妄,见这个真,这个妄就是生死的根本。你明白了这个生死的根本就是我们的识,妄识,那么就要决定舍去不用它,就叫做应当先择死生根本,发现了这是死生根本的识,不用,不要被外面的色转声转。什么叫作依不生灭呢?就是这个根中所具的不生不灭、周遍圆满、湛然常住的如来藏性,这已经我们一路走来始终在讲这个。

你只要依着这个不断地显现,十番显见里面就显了这个根性,那么你就知道说,凡夫呀外道呀小乘呀等等每天都在日用中,他不知道,那我们现在就要抉择明白,决定要用这个根,而取来用不生灭因心。用根不用识,就是这里讲到的,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好,我们再跳一下,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你才铁定了能够守得住这个湛性,你然后才有可能能够修证成后来佛的圆满的大涅槃果地,这个果觉里,以因地心来相应这个果地觉。这就是给我们指了一条路,就这么个诀窍。那么这个诀窍在具体的修证过程中。大家再往下看,又比方,比了一个比喻。你看。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那么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虽然你湛得久了,湛然不动得久了,可以旋转它,五浊,但问题是什么呢?你只能伏不能断,这两个词大家要听明白。一个叫伏,就是伏在那儿,把它悬在那儿了,不能让它转你了,伏在那儿了;但你还并没有断,暂时伏了这个二障的现行,所以你还没有断。这里讲到的说,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就是说你在这个本来妙明不生不灭的因地心中先伏在那儿,然后慢慢地再去断。因为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叫做然后,然后再慢慢地去什么呢,再去断这个种子,先伏现行,再去断这个种子,才可以叫做圆成果地修证,否则还不叫究竟圆满。你只能湛只能旋转的时候,并不说明你就能断。这是一个事修的过程,具体的过程下面还有一段比喻。

说白了,这段话讲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说,你首先要开悟。你开悟了以后,悟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湛性现前了,然后就等于说你把这些烦恼就伏在那儿了,等于说你已经把它收拾得关起来了。你要是关不起来它,它就天天收拾你呀,它把着你,它要砍你,它要杀你,它要害你。那么你现在先把它给关在那儿以后,再一个一个地收拾,最后把它们全收拾了。所以叫做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你首先得把它们绑在那儿,就等于说你明心见性开悟了以后,这个湛性现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等于说,前面的这个不可坏的虚空你已经完全掌握到了。那么在这个虚空里边的所有的,掌握的所有的这个起作之法无非都在你虚空的控制之中了,那么你把虚空掌握了,任何一法能得离开虚空吗?你就以这个虚空的不坏,来慢慢地收拾那些幻相上的坏,一个一个治好,整个就不坏了,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具体可能大家听这个次第的时候还是比较模糊,下面的这一段比喻能够把这个次第讲得非常清楚,跟大家说一下。你看这里讲到的。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这是第一个步骤。第二个,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两个步骤,一个是伏,一个是断。那么这里讲的我们就要把它这个,这段话先给大家贯一下,就是等于说,好比说我们要澄清这个污浊的水一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先把这个污浊的水放在一个容器中,是不是,而且这个容器还不能动了,如果你老动的话,这个浑浊是治不了的。放在这个静止的容器中,静得久而久之以后,这个沙土,就是这个浑浊水里面的沙子和土,自然而然就会下沉,下沉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这个清水就现前了,这里讲到的,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那么这个层面就叫作初伏客尘烦恼。后面是什么呢?慢慢的你把这个沉淀在容器底面的泥沙全给它捞出来,去除干净,就剩下什么呢?只剩下清水了,就称之为永断根本无明。就是这么两个步骤,用这个来比喻的。这一段呢,藕益大师在讲解的时候进行了次第讲解,我们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可能我们就心里比较明白了。

怎么样一个比喻呢?这里边以把土给投入到水中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前边讲的所有的这种五浊的浊相,就等于说本来是清水,投土入水了。那么现在还要把这个浊水给它澄清,比喻什么呢?我们现在还原的修因证果之相,我们要修证圆满,要得本来面目。这是一个前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里讲到的静器,你看这里不是说到这个如澄浊水贮于静器嘛。这个静器比喻什么呢?就比喻我们那个本来就不生不灭的圆湛之性,如来藏性。因为这个安静的盛水的这个器有变过吗?从来没有变过,就是这个样子的,就好比说这个浑浊的,不管是澄清和浑浊搅在一起的水,一定要在这个静器中才能够见到它的清水,最后能够把它这个水完全给清澈了。就打比喻,好比说我们现在先要破这个五阴所感来的五浊,就一定要从这个五阴五浊乃至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等,从这个上面来见这个如来藏性。不是离开这个静器别有清水,能清得了吗?没有静器怎么清水呢?

就是在器里面的这个水来进行清,不是离开这个浊水别有清水,也就是不是离开五阴呀阴入处界别有如来藏,所以这里比喻的静器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后面讲到说深静不动,你看,就等于说这个浊水灌到这个容器里边的时候,这个容器是深静不动的。比如我们每个人的反观,反观你的这个闻性见性,慢慢久而久之,观行的功夫深了,就等于说深静不动了。深静不动必然会出现一个效果是什么呢?沙土自沉。什么叫做沙和土呢?沙和土就是我们的见分和相分,见分和相分不再相互成就相互认知了。我能见你,你为我所见,这就是交织在一起,有妄想了嘛。见相二分脱落了以后,就等于把这个烦恼给什么呢,圆伏烦恼,就是这里讲到的,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到了这个层面了,这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个突破,算是一个里程碑,但是绝没有到顶。

怎么到顶呢?大家再往下看。清水现前以后,就是等于初伏了客尘烦恼,就等于说断了我们界内、三界内的见思烦恼,三界内,而没有断三界外的无明烦恼,只是把它伏在那儿了,所以这里叫做初伏客尘烦恼。后面的一句,去泥纯水,这就等于说我们修行呀,证到阿罗汉果,了了生死,出去三界外,回心向大修这个大乘佛法,四十二品里面做菩萨去修六度万行,每一品断一品无明,一共有四十二位,断四十二品烦恼,最后才能够究竟断尽,称之为永断根本无明。这都到了三界外的变易生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称之为永断根本无明,就是才修成就了,你才能歇了。到这个时候你不需要信解行证了,只需要分身散影度众生了。但是分身散影度众生怎么个度法呢?我们还要见到最后一句,可有意思了,这段话非常紧凑。

你看,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大家看到了吧?就是说你以为说,从因地的不生灭修到果觉的不生灭的时候,一直在不生灭,就在生灭中修不生灭,而且修成不生灭,绝对不生灭了以后,还得回到生灭中去变现。但是变现的时候已经不为烦恼了,不当真了,不痛苦了,不逼迫了。所以你看这里这一系列的修证,先自利修证,再度众生,在度众生的时候又助大家去修证,就始终大做佛事。所以这里的这一段我们先给大家讲一下,这一句话,明相精纯之后就是说,指的这个清明之相我们修精纯了以后,再不管如何搅动都不会再出现浊乱了,都不会浑浊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说明湛然圆满的这个如来藏性也是这样子的,只要佛证得无上涅槃道果了以后,哪怕他再入到生死苦海里边,在一切身土里边变现自在,但是他再也不为烦恼所缚了,他所有的变现都始终是涅槃的清净妙德的体现了,住到里边了,始终大涅槃了。行空不证,涉有无著了,不止此岸,不住彼岸,不止中流,不断地就在度众生。在这个时候才叫做无住大涅槃,这才是真正的涅槃功德。所以大家要知道,这里边你看,一切变现不复为烦恼了,就是你以不生灭的因地心见到不生灭的果地,证到这个以后住到里面,那么就任他生灭,你随便去生灭中,再不会生灭了,就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这里讲到的这一句话就是等于说,佛证到这个究竟圆满的果位以后,虽然再回到九界,同流九界,再到九法界中变现一切,也许是善的,也许是恶的,也许是有漏的,也许是无漏的,整个反正再去变现整个的这些五阴诸法。还是色受想行识,你不要忘了,不在色受想行识中他没办法体现。在这个色受想行识中,可是这会儿已经不叫我们的这个真实五阴了,叫做法性五阴了,他用到的都是法性五阴,就是巧用。有一个法门叫做性恶法门,这是天台教下的独创。什么叫做性恶呢?他表达众生和佛的差别的时候是这么说的,说众生虽然跟佛平等,为什么众生能成佛呢?就是说虽然我们现在是众生,但是我们的性善在,记住不是善性,是性善,所以由于性善,毕竟能成佛,本来就是佛。虽然佛已经成佛了,但是他凭什么度众生,还打成一片到众生这个苦海中来呢?他虽然证到佛果,但是他的性恶在。记住啊,不是恶性,不要搞错了,是性恶,先是性才是恶,就是法性五阴。五阴来讲刚才我们讲了,不是能够立五浊嘛,浊乱我们众生的这个心性嘛,结果它这里成了法性五阴,就是性恶法门,虽然是五阴,但是他是见的性,法性,虽然是法性,它不妨碍他还是入到五阴中,所以这就叫性恶法门。巧用这个性恶,所以到了众生里边,虽然这个,众生虽然是众生,性善在,他佛虽然是佛,性恶在,到了众生里边,巧把尘劳做佛事,就是这个意思。一切变现不为烦恼,每一个佛事都跟涅槃清净的妙德是相吻合的,如如不动的,不生不灭的。好,今天我们的功德也圆满妙德了。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