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五讲)

好,请大家随我合掌。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阿弥陀佛!请诸位放掌。

诸位同修,今天是我们讲《首楞严经》的第五讲。那么在上一讲乃至之前,我们从经题开始然后开了经文的头,一直讲到“如是我闻”到“千二百五十人俱”的殊胜法界,大众缘起。

今天开始我们要讲到这些大众“皆是无漏大阿罗汉”这一句了。我们都到庙里面朝拜,正面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两边呢,就民间俗称的十八罗汉,前几天有个地方还问我说怎么是十八罗汉呢。真正我们在印度的时候叫十六尊者,后来又到了中国以后,不知道何因何缘何年代就又加了一个降龙伏虎,那么在这里其实是佛当时的常随弟子,千二百五十人皆是无漏大阿罗汉,前面有修饰词,一个叫做无漏,什么是漏?漏就是烦恼。在这个三界之内,可以把它划为三漏,如果说欲界的话,就叫做欲漏,因为要吃东西要行淫欲。那么如果上二界的烦恼呢,就叫做有漏,就是色界和无色界,三界内的这两重天来讲的话它属于有漏,不属于粗重的这个食漏和这个淫漏。那么从第三来讲就是说无明漏,所以我们说欲漏、有漏、无明漏,是三界内整个我们现在具足的烦恼,所以这里的无漏就是已经不漏落于三界的生死之内,不漏于六道的轮回之中,所以叫做无漏。皆是阿罗汉,已经证到圣果了嘛,我们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那么凡圣的分水岭,就是看你是否有漏。

顾名思义,我们常说漏就是说你有尾巴呀,你有贪心,有嗔恨,会嫉妒,愚痴,只要你在这方面有一点点的体现,一丢丢的感觉,那么你还是漏落在这个三界六道之中。所以这里的无漏,首先就说明什么呀,已经圆满没有漏,至少在三界的水平上已经把它了却掉了。因为这个漏可以让人漏落到生死,漏落到三恶道。那么这里还有一个说大呢,因为当时我们讲到往后再讲这一段序文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说,这些大的佛弟子们呀,佛门里面有一句话是: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主伴互为,唯资大法。就是一个人演主角,所有的人,都给他来做陪衬。那么佛和佛弟子从本身来讲,本地风光。我们不是常有说本门和迹门吗。迹门就是迹象的迹。从这一生来看,你是示现这么一个情形。但是本地风光的话,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人都是大有来头。所以说这里之所以称为大,因为他们是大圣人,已经证到果位。或者是大菩萨,示现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这里叫做大阿罗汉。那么讲到这个罗汉的话,稍微有些佛学基础的人都知道。罗汉也是跟,因为他是由这个出家身份比丘修成。

但凡修成阿罗汉的圣果呢一定要出家的身份来修成。菩萨嘛另当别论。你看我们在每一部经典的开头,一定是先是常随众是大阿罗汉。因为他一个是常随佛。二一个佛法赖他传。再一个,就是由于他现的是出家相。所以每一尊阿罗汉必然是由出家的这个相来修成就的。必须出家。所以我们上一次不是讲到这个大比丘僧的时候。 还记得比丘有几个意思吗?第一个是什么。对,由于有乞士之因,所以感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阿罗汉的第一个意思就是应供。应受天上人间供养。第二个意思是什么?比丘的。破恶,由于破恶之因,所以感阿罗汉第二个意思是什么呀?他可以杀烦恼之贼。所以叫做杀贼。第三个呢是怖魔。由于他令魔恐怖,那么羯磨成就,不受生死,不入轮回,所以第三个意思叫做无生。不会再来三界受生了。所以这里叫做无漏。不会漏落于三界了,这里讲到的无漏大阿罗汉。那么从这里来的话,待会儿我们要讲到这些阿罗汉,他们的殊胜功德的时候呢。如果从通途教法上来讲。真正的定性阿罗汉不一定有这样的功德。因为阿罗汉证到阿罗汉果。

比如说一个凡夫修到阿罗汉成就。首先他要开始生出离心,然后思维无常,思维苦,发出离心。然后呢开始慢慢进入到修道。先开始修五停心观。就是说观身不净啊。嗔恨心重的观慈悲。这个散乱心的观数息等等。最后再想这个修这个别相念处。身受心法,观心无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那么还有总相念处。最后这个暖,忍,顶,世第一,这样不断的从预流、一来、不还、无生。从凡夫到阿罗汉果,最利的根器三辈子就可以修成。那么最钝的得六十劫。这是一个圆满阿罗汉果的一个果位。那么真正阿罗汉呢,也有什么呀?也有实修阿罗汉跟这个示现阿罗汉。就有的的的确确他这辈子显现的,他就是从一个凡夫修成阿罗汉。一步一步地修。

那么有的呢,就跟这里的大阿罗汉,他是法身大士示现乘愿再来的。所以说如果修阿罗汉修得必须把三界内的见惑和思惑,见思烦恼断得干干净净以后,可以证到阿罗汉果。那么阿罗汉果的果位里面呢也分的。我们这里稍微了解一下。最圆满的叫做不动阿罗汉。利根阿罗汉。修到这样的阿罗汉果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呢,决不再为一切的烦恼所退,所束缚,所牵引。那么有的一些阿罗汉比如说修到他有退法的话,他虽然有智慧,就慧解脱的这个阿罗汉,他有智慧证到这个阿罗汉果。但是他定力可能差一些。遇了烦恼以后可能还会退到预流果。总之是还在圣位。但是有可能就退到预流或者一来的,这个前面的三项。这个境界中。

还有一些思法阿罗汉、护法阿罗汉呀等等这些。特别是有一个叫做安住法阿罗汉。修到安住法阿罗汉这样的一种果位的话呢。他能够安住到所得的果位。如果没有特别强烈的引诱他退的话。他一般都退不了。但是他也不上进,不怎么去修加行,回心向大,这都属于什么呀,定性阿罗汉。就是就这样了,住到空里面出不来了,所以这些呢为了简别这些,那么这里首先叫做大阿罗汉,第一个他区别于定性的阿罗汉,这些阿罗汉能够回小向大,修大乘佛法,所以这里叫做大阿罗汉。再一个呢,我们刚才讲到有实行的阿罗汉就是从凡夫修成果位的。还有一些这里叫做大权示现,是从大菩萨权巧示现成一尊阿罗汉,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

所以这里叫做大权示现,叫做大阿罗汉。第三个是什么呀,同类弟子中这里列出来的全部是上首比丘。就是千二百五十人,大家知道佛讲法的时候,有的时候百万人天的大法会呀,那为什么始终把这一千二百五十人,甚至十六尊者,像《弥陀经》里面开始说,“众所知识”,开始,“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为什么把他们列为上首呢,就是因为他们是整个这个佛弟子里面的上首比丘,所以这里叫做大阿罗汉,明白吧,这是这一句。

那么接下来要开始叹德了,因为这里讲到的无漏大阿罗汉就是赞叹这些阿罗汉的本来具有的功德,那么他们的功德怎么样显现,一条一条的慢慢娓娓道来,下面这一段话,大家要这个集中精神,开始我们往后贯。你看这里说到:“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这个是,我们首先明了一下,这一句话是赞叹什么呀,这些大阿罗汉的定力,他的定力功德。看到这句了吗?你们跟进上来,眼睛看经,耳听我说就可以。

那么下面说:“从佛转轮,妙堪遗嘱”。看到这句话了吧,这是说明他的慧德,智慧功德。他可以替佛转法轮而听佛的话,依照着佛行而行,佛法流传怎么样的他就可以替他流传。那么:“严净毗尼,弘范三界”。这是说于什么,他的持戒功德,是戒德。“应身无量,度脱众生”,这是他的什么呀,慈悲之慈的功德。“拔济未来,越诸尘累”,这是他的慈悲之悲的功德。这一句话,这一段话就述说了前面本位的这些大阿罗汉他们所具有的诸殊胜功德。明白没有,你们能跟得上吧?好,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开始讲。

你看,第一个:“佛子住持”。什么叫做佛子,佛的弟子。什么叫做弟子,学在人后,你就是弟,永远你是学弟,人家是学长。解从师生,解是从老师的这儿生起来,你所有的佛法从老师这里得到这个心开意解,那么你就是子,合起来就称为弟子。这里的大阿罗汉皆是能够绍隆佛种,使不断绝,所以他们是真正的佛子,佛之弟子。佛子。

“住持”是什么意思呀?大家都听过住持吧,你们在介绍或者说亲近哪位大德的时候不都是说,这个庙里的大住持大和尚么。“住持”,“佛子住持”,“住持”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佛之弟子。那么这里的“住持”就是要什么呀,你要住世间,持佛法。首先你不是偷偷的躲起来,躲到哪里去谁也不见谁也不理,那谁来讲法,谁来弘法。首先你要住在世间,但是你别忘了,大家都说我也住在世间,天天在这吃喝拉撒。其二,你要持佛法。我们现在就这样,你住在世间了,你今天晚上回去,你不一定都能想得起来法义,为什么?一住世间,把持不了佛法,你一把持佛法,马上就不住世间了。太多的例子了,多少这个佛化家庭的另一半跑过来说,师父呀,他说自从怎么怎么样就天天念佛,打坐什么也不干,饭也不做了,菜也不买了,工作也不想工作了,不住世间了。

所以这里的住持,“佛子住持”就是要住世间,持佛法,化众生。虽然住世间,不为世间所累,虽然持佛法,依然不舍世间,这叫做“佛子住持”。这句话,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因为世间所累的话就想不起佛法来了,马上就流掉了,就把佛法,就跟怀胎一样,流产了,怀不住了。那么一旦要修点佛法,马上又生活中不会运用,就佛法是佛法,世间是世间,隔起来。大家要晓得我们的道场也是为了提倡引领,所以你看我们一开始同修不是说希望这个楞严班还怎样怎样怎样,你要知道这两个小时已经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了。你要把这个东西今天受持住,回去时时刻刻用起来,这算你称为身为佛子,会住持佛法。所以这叫做“佛子住持”。

“善超诸有”,你看标准就出来了,你既然堪称佛子住持,你必须有这个衡量的这个指标你要达到。什么叫做善超呢?善于超越,第一个不同于,你看我们这里的定性的阿罗汉,就是灰身灭智,定性声闻。这个其实说白了,就我们现前的诸位听众来讲,除非你是圣者示现,对我们来讲已经就是边儿都摸不上了。“善超诸有”,就是超出三界,但是尽管是这样的定性二乘,他怎么样,他超出三界以后就不敢再入了,就是拼命的保护自己的这个所谓的圣胎。为什么佛门里面要制杀戒呢,就是当时有的佛弟子,证到阿罗汉果以后,他就觉得这个色身,这个有漏的身体全部是什么,是这个造业的一个最佳的这么一个工具。他就想快点舍报,马上就有的自己杀,自杀,那么有的自己不忍心自杀就劝教说,对别人说,你把我弄死,功德无量。

这就不是取了从有余依涅槃取到无余依涅槃,有余依就是说过去的,将来不会再投生三界了,但是过去的这个业力的那个能量的种子还在,必须这辈子还要发挥完,有的就等不及了,就自己杀,教他杀。所以说诸佛子若自作若教他作,就若自杀若教他杀,就是佛开始制定的杀戒,不许自杀,杀他。这个虽然叫超,但不能叫善,不善超。因为他灭度了以后他还是超越了三界轮回,可是他没有慈悲心,还什么呀,不能够再入红尘中和光同尘,方便度生,他做不到这点。所以这里叫做超而不善。那么我们好像天天在红尘中打滚,对吧,而且再再地劝大家都要修十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我们虽然有时候也是,一股激情上来,那个为佛忘躯呀,可是我们还是念念都在有为法中,有漏,贪着功德,有善恶分别,那么这个叫做只有善,不会超。

所以诸位大家想想,你看,修学佛法多难玩转的这个高难度。又要善,又有要超,这才叫做成就功德。所以佛的又一个名号还记得叫什么呀,叫什么?善逝,逝世的逝。善逝的意思就是说不但你要可以随时入灭走,还可以随时潇洒的来,这才叫善逝。我修净土的说,不但要发愿而去,还要乘愿再来,这才叫做善,否则叫做不善。那么“善超诸有”,这里的有就是说,有因就有果,因果不坏,故称为有。什么叫做有?你因地起心动念,但凡有一念有在这个上边儿,本来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你把凡所有相虚妄不了,当真而有,这就叫做你已经因地有了,有因必会感果。所以你看在禅宗里边真正讲到毕竟空义的时候说什么呀?着相修行无量劫,不如无相修行一念间。当然这对我们来讲的话,只有听的份儿,你回去还是老老实实在有里边好好修善,只有从有里边修善,才能够达到善超。

那么这个有在这个佛学的专业基础上,有时候我们叫做三有,四恩三有什么呀?三途八难皆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三有就是指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之内统称三有。那么从微细上的说的话,其实在这个佛法的教法里面,有二十五有,统称叫二十五有。我们来了解一下,就是这二十五种始终在三界内,出不了这个范畴。这二十五有是从哪里来的?首先四恶趣:地狱、饿鬼、畜生,还有一个什么?四恶趣什么?阿修罗。这个有时候因为阿修罗他的嗔恨心太重,有时候也把他划到恶趣里面,统称叫做四恶趣,这叫做四恶。还有四部洲,就是四大部洲,人的四大部洲:东胜神州、西牛货州、北俱卢洲和南瞻部洲,我们这儿是南瞻部洲。这就多少了?八了对吧。

那么色界还有六欲天,色界不是包括了,一共天有二十八重,但是欲界有六欲,六天。四天王天、还有什么?忉利天、还有呢?夜摩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这六重天,包括前面的四恶趣、四部洲,一共是什么啊?十四。那么十四其次色界,四禅天,四禅天就是四呗,是吧,但是还有三样,是本来是在这四禅天里面已经包括进去了,又把他单独抽出来,为什么呢?色界的这个十八层天里面有一个天叫做大梵天,有外道呢崇拜大梵天王,他认为什么?一切大梵天就是为万物之主,他的信仰最高至那里,那么这里就抽出来还有一个大梵天。另外还有一些外道,他把无想天当做,就是以为什么都不想就是涅槃了,所以外道叫做无心涅槃,这里也把他从这个色界中抽出来单说。还有再一个就是五净居天,就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和色究竟天。

那么有的外道,把这里五净居天当做真正解脱。所有的错误知见,这个在当时的印度非常流行。那么就把这三种情况,从色界的四禅天里面抽出来,他的本位四禅天加这三种天,一共是什么呀?多少?七了,对不对。七加刚才的十四是多少呀?二十一。二十一再加无色界的四空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正好什么呀?二十五有,统共叫做三界六道。因为在这个范围内,所有的众生来回倒腾,不断地升沉,从这儿又生到那儿,从那儿又变成这个那个,所有的这些众生的这个形状、他的生活方式、他的思维惯性,是多姿多彩,说不尽道不完的。大家想想,光我们太平洋海底有多少众生。所以在这三界二十五种大类中,有因必有果,造了这个因,就要感这个果,造了那个因,必须感那个果。

相互因果相续不坏,所以称之为有。我们现在都在有里边,故而佛法称之为空,毕竟空,对治有的。所以这里就讲的说:“善超诸有”。不管你什么法,但凡从因上,归根结底再没有造业了,没有造业,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所以没有业,没有罪。善超,这是这句话。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既然他能够做为佛子来住持佛法,而且还有来去自由的本事,这样的功夫练成就以后,才有资格“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你看,我们常回溯到隋唐时期,那个时候的高人林立,可是大家要知道佛法从印度传到我们这个,是魏晋隋唐南北朝时期,汉朝开始,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那个时候已经到了像法的时期了,时转至像际,像法时期,像法时期就是说:有教有修,证果人的就很少。那么这里纵观刚才所描绘的这个水平的话,能够称之为佛子,可以有住持佛法的资格,能够善超诸有的这样的一种功德出来的话,我们现在太难了。所以你能听得到《楞严经》,所以说这能于国土,就是能于这个同居土中。记住国土还忘了我们那会儿讲的有四种:最高的清净的是什么?常寂光土,其次呢?忘了吧?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是谁所居?极乐世界属于什么土?是什么?有的说对了,被我一问就不敢再说了,再三追问的时候就越来越底气不足了,你们身为佛子这么个都住持不住呀。常寂光为佛所居土,实报庄严为登地菩萨,破一品无名,证一分法身,所居国土。

方便有余土,就是那二乘阿罗汉自杀了以后,所取的灭度之土。这都叫做净土。我们现在在凡圣同居土,这里所说的能于国土就是指的在凡圣同居土中,能够在这里怎么样?有威德,你看慈心怒目,有威德就是说讲法非常正经,迎请必须庄严,那么令所有众生什么呀,折服众生。那么有慈悲、有仪,仪就是慈悲,你身为佛子你有你的范式,看看你流露出来的,你人家稍微说一下或者什么,马上你就不行了,或是就跟人家做对了,就去害他了,算计他了,那你的威仪就是如此的话,那恐怕就是不算威仪了。所以这里说的,有威可畏,要折服众生;有仪可轨,轨则的轨,就可以摄受众生。让他感动,说好不容易在滚滚红尘,天天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看见佛弟子都是这个样子的。这才叫做威仪,行住坐卧的,皆成轨范,可以称之为标准的,这么才叫做成就威仪。所有刚才讲的这一切你都能够薅住,所以叫做定德,定力的功德。刚才诸位就薅不住了。这是第一个句。

那么我们再来看,第二段,他的慧德,刚才是定德,这个是慧德:“从佛转轮,妙堪遗嘱”。是不是这句。这个转呢,你看常常说,这个念经的时候说这个,怎么讲呢,佛日增辉,法轮常转。转的意思就是说让他流行不滞不停滞,佛灭了,佛法灭了以后就不转了。法是常在的明白吧,但是如果没有人讲,或者说这个世界不存在佛法,没有道场,没有共修,那么没有闻思修,法灭了就停滞了,所以就不流了,流不动了。那么这里从佛转轮的话是什么呀?转就是让他有流,流行不滞,就是到处都有。那么轮是有摧碾运动之功,就是把一切烦恼,把一切邪门歪道都给摧破、碾碎。有这样的功能作用,所以这里才叫做“从佛转轮”。这个法一旦转起来,把烦恼碾碎的时候就像一个度人的舟乘一样,不断地把我们(从)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这就是所谓的:“从佛转轮”,转法轮。十大愿王里面,请佛住世,请转法轮。为什么我们要发愿请转法轮?没人请,就不会有转,没有请没有转,就不会有缘起,缘起一没了,我们就没有佛法。

所以这里叫做:“妙堪遗嘱”。我们现在一听遗嘱的话,下意识想什么呀,想遗产。遗产一弄不行了,就打官司,为什么叫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这个互不买账。我认得一个,一个都算不上居士吧,一个半老爷子,那会在保定的,这个说了真不好,不是说保定人人皆如此,他在法源寺乱窜的过来问问题,那会就七八年前,那么他心里有一个心病,一直他跟法源寺有缘,就是师父,你给我求着啊求着,就是保定话,我说求什么,求观音菩萨保佑他,他跟他兄弟两个人,为一块两家的住宅,为一个地中间留的这个出水口,就闹了恐怕有十几年的矛盾,他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开始说给三百,说往庙里上布施,后来又答应说是八百,后来又答应说一千,现在已经涨成三千了,每逢五一、十一、逢年过节就给我打电话,师父你给我好好求着,求着把这问题解决了,我就去如数去上布施去,就烦恼,你看我们现在为什么动不动就是,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遗产,现前可以得到的,那么这遗产的话,就不叫做妙堪遗嘱了。佛的遗嘱是以如来家业付嘱给他的,如来家业,我告诉诸位,如来家业,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义务,你好好的当佛弟子,就等于说你在付嘱如来家业,你不要在佛门里面折腾、违背、背道而驰,见得太多了。那么我们诸位同修,大家有时候回去读读《地藏经》吧,地藏菩萨堪为释迦牟尼佛的第一个妙堪遗嘱。还记得那段话吗,说释迦牟尼佛给地藏菩萨说我在这个“五浊恶世教化如是的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那么,十里面有一二个有时候恶习还在,我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然后就告诉地藏菩萨说:“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我今天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就是对地藏王菩萨说,殷勤付嘱你什么啊,“令弥勒出世以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

那就说明包括咱们,我们现在正在这个时间段,释迦牟尼佛已经灭了,弥勒菩萨还没出世,所以地藏菩萨这个时候才“涕泪哀恋,白佛宣说,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只有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才能够妙堪遗嘱,那么这里的大阿罗汉全部具足了这种功德,可以领受佛旨,如果不可以把佛的心印过来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个有局限的,那么就不可以称为妙堪付嘱,所以这个种性一定要有大乘慈悲种性。地藏王菩萨才另说我所分身“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身化百千万亿身,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你们听明白了没有,第一句话就是令归敬三宝,都得归敬三宝,谁归敬谁就是真佛子,能够受持、善超、成就威仪,各管各的,所以后来才说,“惟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就是您老人家放心吧,“如是三白,惟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所以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不好好修,就等于说让释迦牟尼佛,我们的亲爹放不下心,所以不叫做妙堪遗嘱,这里才叫作妙堪,这是他的慧德,智慧。

接下来再看他的戒德,“严净毗尼,弘范三界”。一切修行,都得从戒律开始,我想必我们在座的诸位都知道勤修戒定慧,都是从 戒起步,那么这里的毗尼,全称叫做毗尼耶,你看我们印度人总是多一句带个耶:佛陀耶、达磨耶、僧伽耶,我们这儿就是佛、法、僧,好简,所以都把耶给删掉了,恨不得把其他的都删掉,一个字,所以才好容易修什么呀,净土法门,念佛就简单。容我再多说一句,那么这里这个戒律,从汉就是我们东土人的习惯的翻译上,叫做善治,善于收拾自己,治理自己,治理自己的身,治理自己的心,所以叫做善治,那么也有时候叫做律,戒律戒律,也是分开而讲的,戒就是诸恶不做,律就是众善奉行。

戒叫做止持,就是这个事我不做了。律叫作持,该做的你还必须去做,不做就有过失的,那么就跟我们今天,我必须来讲法,我就必须来讲,你们来听,就必须来听,谁都不想,不想就没人做佛事,所以这个叫做止持和作持,“严净毗尼”,严这里就是说用严来治我们的身体和口,净来治我们的意,是不是这样的。用严就是我们说的止持,这个你绝不能做了,杀盗淫妄酒。那么净,做为作持,就是说你要造十善业,你要天天抢着去做,发菩提心,弘扬佛法,恭敬三宝,六度万行,抢着去做。所以说,一个门派里边,其实就具足了定慧二门,我们现在的智慧出不来,就是因为我们的福报不够,诸位同修,我们的业障如此之重,就是因为福报不够,有福报的话他就不会犯这个事,他就不会不干那个好事,不会做这个坏事。所以说这里叫做严和净,从现象上来讲我们要严格,就是说修因证果,五戒,三皈五戒,十善业道认认真真的去做,哪怕你开了智慧,你也必须要依着世间的这个范式,如此行,如此做,所以这叫做严,从事上来讲,现象上来讲。

从理上来讲,从性上来讲,这叫做净,虽然步步为营的去认认真真修,可是心里是一片大光明藏、这也叫做严净可以分开来说的,如果具足了这样的一种功德,才堪称有严,有净,那么就可以什么呀,能三界内的众生做他们的模范,这里说“弘范三界”,所谓的人天之师。所以你看我们现在呢还能够赶得上,如此如法的这样的一种讲解的教法,我常说到最后的时候大家知道么,一到最后所有的这个法灭了以后,所有的法灭了以后,最后就是天上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到那个五浊恶世最浓最深的时候,能够说全南无的,说不全阿弥,说了阿弥,说不成陀佛,就只能,六个字说全的到时候都堪为人天师表,能够教诫众生,你说那个时候,已经浊乱到什么时代了,佛法已经残缺不齐到何等地步。我们现在至少首先入灭的《楞严经》,还在如法听闻,还在进行着受持,所以这里叫做三界模范。

那么再接下来看他的慈德,“应身无量,度脱众生”,什么叫做应身呢?我们再做一个参悟的一个,理上的一个参悟,我们试着说一下,什么叫做应,为什么叫做千百亿化身,其实这里就叫做应身,千万亿应化身。我们每起一念,就是一念的受身之因,那么大家想想无量劫来,起了那么多的心,动了那么多的念,每一个念,都是一团能量,很可能我们自己的这个业力就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已经到处去分身散影的去受什么呀,受苦,或者说受身去了,这也是叫做应化身。从理上来讲是可以说的过去的。只不过说佛的这种应化身。它是来给我们,不是让我们去受生枉入轮回。而是让我们去明白无生,纯得解脱。但是从这个分身散影上来说,都具足这个功能。念佛都是一念相应才有一念佛。念念相应才有念念佛。这是法界的因缘起动。大家要悟这个道理,为什么叫做应身,应身就是佛是应我们之请来度化我们而现的身。我们来受身也是应我们过去所造之业而显现的果报之身,也是应的。是不是这样的,理是一个理,但是事上面天壤之别。

确有此理真有其事,但是佛事是佛事,我们的事是我们的事。所以这才叫做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就观音菩萨么,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无刹不现身。那么大家都说应身无量,这个身到底都是活的吗?死的有没有呀,有没有?有死的吗?有死的呀,有没有?好,有的人受持住了。这《地藏经》里面分身集会品里面,你们忘了么,“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王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这都是依报。都是无情,可以的,这才能叫做应身无量,只能应现正报,而不可以应现依报。只能够应现有情,不可以应现无情,就说明是有量而非无量。所以这里人家说了应身无量,就是种种不可思议的变化都可以,有情无情都可以同圆种智,这就可以说不可思议变化。你看这就是我们凡夫心眼,就以为说示现一定是个活的。我告诉你,你犯了一句口业,毁谤一下三宝,突然间石头绊了一下,摔一跤等等,这都有可能是菩萨化现的。你以为呢,我有时候对于大家都会说说,佛菩萨化现其中。

你们是怎么理解的,怎么认知的呢?比如说我说咱们在场的这个道场里面现在肯定有贤圣者,有圣人。那么我们一般的人听的话,哎呀法师呀你这个,我知道有佛菩萨,那离我这么近,都是这么些看得见的人就未必了吧,我们现在有时候一会儿的同修出去了,有很理性思维的一些同修,虽然读了这么多不可思议感应,可是给他讲个菩萨的点化,现前的活菩萨来显现的话,他听是这么听,也许信,可他脑子里总有一股纠结的一股硬的东西挡着。为什么?他还是觉得这个东西很遥远,很神话,很离奇,很不现实。诸位要晓得,现前绝定有诸佛菩萨现身其中,这是最最最最现实的事。我们现在就因为不现实,法界的整个的诸佛菩萨应现,如此现实的事,我们信不到,看不清楚,然后只信人道的这番情形,妄想,妄想才不现实。

所以以后记住,有佛菩萨就在此间最最现实了。这么现实的事,你到跟前你都接纳不了,你都没办法这个全盘的信受,那你就只能说明你的业障太重,善根不够,福德不够。没办法,这个福德真没办法。我太见得多了,就眼睁睁的看着他这个,这个地方是墙他就得去撞。为什么有的菩萨慈悲,他看见他要撞墙赶紧推着让他再赶紧撞,立马撞死,这样的话,他才能及早回头。有的菩萨是这么度众生的你们别笑,这也是很现实的,这才叫做应身无量。只能应身成善的不能应身成恶的那也叫有量,不叫无量啊。所以说大家一定要,这叫做首楞严,叫做如来密因,叫做修证了义,你的心一定要打开。视野一定要能扩展,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圆满究竟地做度脱众生。再看下一句。

“拔济未来,越诸尘累”。这讲什么呀?就讲到悲德了。这些大阿罗汉的悲德。作为菩萨示现。那么为什么这里要讲到这个未来呢,“拔济未来”,怎么叫做拔济呢?拔就是说,挽之令起。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词叫拔苗助长么,就是你在里面,埋着埋着把它赶紧拔起来。当然拔苗助长的,它的根很浅,呲的就拔起来了。我们现在在六道轮回,根很深很深。死命地拔拼命地拔,一个菩萨来了拔不行,两个都不行,一批一批的来。互相演着戏,变着戏法的来拔,这个今天来那个明天来,我是深有心得。真的会来,天天会来。有的一辈子跟着你。为什么?他生到你家里来。有的半辈子,为什么?他一半他就走了,就让你看破。就看你怎么做,这才叫拔!

想方设法的“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关闭一切诸恶趣门”。拔,所以这里叫做挽之令起,其次挽出来了还不行,弄出来你还得保你活,为什么?度之令过,这叫做济。还要让你度这个六道轮回。出这个生死苦海。一定要把你度出来,拔出来还不算,拔就是让你明了了,闻到了佛法了,终于有了出离心了,开始撼动这个,十法界的这个六道里面的大轮回盘了。但是还让你跳出来,从六凡转到四圣要度脱,这才叫做拔济。所以这里所谓的未来,就是不但要什么呀,当时佛讲法的时候属于什么时代,正法么,不但要正法还要有像法还要有末法。而且佛的胸怀,佛菩萨是很慈悲的,为什么?正法,像法的人,上根等于就跟游泳一样,溺水的人一样,他可能还在岸边稍微自己扒叽几下有可能上岸。

最远的很可能一冲就马上要必死无疑的。他要奋不顾身优先去救。所以这里才叫“拔济未来”,讲的正在我们现在当今末法之时。所以这叫拔济尽未来际的一切众生之苦。那么而且这种慈悲心已经发挥到极致了。这叫做“拔济未来”。为什么呀,你看。从前面的度化得脱开始,一开始是“弘范三界”。是不是,三界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尊佛所化之国土。一佛所化之国土,一个佛所化的周遍的国土。那么继而就开始“应身无量”就是可以遍十方国土去度众去。“应身无量”就超越了一个国土了,对不对,继而开始,最后“拔济未来”就是尽未来际。总而言之,就是横竖前后,没有不可度化的众生。这才叫做拔济未来。我又想起一句话。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就是这句佛号也叫做“拔济未来”。都能闻,早也能闻,晚也能闻,左也能闻,右也能闻。尽未来际十方三世所有国土都必须闻。这也是“拔济未来”,这才叫真正的慈与悲。这些大阿罗汉,先把介绍他的总的功德都属于无漏,证到无漏的境界,其次一条一条的从他的定德,戒德,慈德,悲德,来介绍他们具足的种种功德随类分身。

接下来就开始要具体的人名了,要点一下了。“其名曰”,第一个是谁呀,“大智舍利弗”。为什么叫舍利弗?因为他妈妈叫舍利。为什么他妈妈叫舍利呢?他妈妈的眼睛长得特别漂亮。印度有一种漂亮的鸟叫做舍利。眼睛很漂亮。他妈妈的眼睛像那个鸟,所以她的外号叫舍利。舍利生的儿子就叫舍利子。因为他的善根特别好,在胎里边的时候呢,能够寄辩才于母口,他舅舅也特别好辩,舅舅是谁知道吗?就是下面的这个目犍连,第三个摩诃拘絺罗,有时候叫拘絺(xī)罗,有时候叫拘絺(chī)罗,我也不知道念什么。拘絺(chī)罗,那好吧。他的舅舅就好辩,原来他们姐弟辩论老输,他妈妈老输,就是这个舍利,最后怀了舍利弗以后呢,就老赢。

他舅舅就知道他妹妹怀的这个儿子很有智慧,他就开始学去了。他就为了辩论,到南印度去学去了。非常刻苦,也不洗脸也不剪指甲。佛典里面说的那个长爪梵志,就是指的他。《阿含经》里面老能看见这个长爪梵志。那么学完了以后,回来一看,舍利弗就跟佛出家了,外甥走了,他愤愤不过,就去找佛辩论去,说佛你有什么了不起,说我已经学好了,我要跟你辩论。那么佛就说,你既然要我辩论,你把你的立场说出来,你是以什么为宗旨的。他说,我以不受为宗旨。听起来好像说,不受就是说破邪显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法都不受。结果佛就轻轻地问了一句,那你还受你的这个不受吗?就问了这么一句,说你既然不受,你以不受为自己的法义,对吧,你宗旨。什么都不受,认为都是空的,比如说,那么你还接受你不受的这个宗旨吗?

如果你接受了,那就说明你有受,对不对。如果你不接受,那么你自己跟我说什么呢。不接受就说明你自己都不接受,我为什么要接受。过来过去,辩才无碍,把他给辩住,一句话把他给问住以后呢,就要自杀,受不了么。古印度动不动辩论的时候都是提着脑袋,那么这个时候,佛就说了,说我此处无此法,我们是好生之德,那么你就出家好了,从此以后就出家得了法眼净,证果了,就是后来的摩诃拘絺罗,待会就不讲了,现在就讲了。为什么说舍利弗他智慧第一呢?还是因果。在因地初发心学佛的时候,他就见到一个师父,就是说问他学什么,他就想要学智慧,然后,佛就给他讲的般若法门。天天持诵经咒,发愿呢,生生世世随他的师父学法,那么到了这一生的时候,他成了大阿罗汉。

七日就通达佛法了,生下来以后,八岁就辩倒了一切的论师,这种智慧不是阿罗汉的小乘智慧,所以他们都是大阿罗汉,示现的阿罗汉。等他这一生成大阿罗汉的时候。他师父也成了谁呀?释迦牟尼佛。那么从本质上来,就是从根本上来讲呢,舍利弗已经是佛果再来了,他过去已经成就佛了,叫做金龙佛,是他的本门。就是早已经实证到果位,这辈子又示现成舍利弗来的。

接下来“摩诃目犍连”,神通第一。摩诃我们常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菩萨摩诃萨。摩诃就是大的意思,这里常称大目犍连,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与舍利弗一样,是大长老。但是不但体现在他的德行上,周围供养他的,都是国王,大臣,大富长者,弟子们。都是一些大,所以他的师父也一定大。大家瞧出来了吗,凡夫逃不出两个字,势利。为什么呢?你看,目犍连都是国王、大臣、大富长者天天跟着他,捧着他,供养他。为什么?你看明白了没有,为什么呀?因为他神通第一呀,现在人人就买神通的帐,稍微给他露一手,比你磨破嘴皮子说一年都管用。为什么现在都落到这些邪魔外道,神叨叨里面去了,就是因为喜欢这个神呀。一给你露一点,马上就着了道。

所以这里叫做摩诃目犍连。那么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一个叫做采菽氏。采菽就是豆类总称,草字头下来一个叔叔的叔,豆类的总称,就是他这个祖先,在修道的时候喜欢吃这些豆类的食物,所以他的祖先就以这个为姓留传下来,就叫做采菽氏。这么一个意思。那么最初证到阿罗汉的时候,他就得到了六通了。三明六通,没有得三明,三明是只有佛果才有的,他当时证果以后就是用这个天眼观世间嘛,结果他的妈妈在饿鬼道,后来就是有了我们现在,每年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这就是由目连救母来的。所以为什么这部经典呢,也正是在盂兰盆的时候,举行盂兰盆,七月十五的那一天所发生的事,阿难,七月十五解夏的这一天,往后我们再讲。

那么“摩诃拘絺罗”呢,翻译成汉语呢,刚才讲他的典故了,就是他的膝盖,我还不知道这个,我们读膝盖(xī)呢还是读膝(qī)盖?膝(xī)盖,他这个膝盖很大,所以他们家族又叫做大膝,他是舍利弗的舅舅,他们家人种族上面的膝盖就很大,所以拘絺罗就是大膝的意思,翻译成汉语。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汉译叫做满愿,满他的愿,就是我们说菩萨满愿的意思,弥多罗尼译成这个叫做慈女,满愿是他爸的名字,慈女是他妈的名字,所以富楼那是他爸,弥多罗尼是他母,合起来,他就爸和妈的名字合一块了,叫做这么个名,在佛的弟子里面说法第一。

“须菩提”,汉译为空生。万法皆空的空,不生不灭的生。为什么叫做空生呢?因为他生下来的时候家里储存的那点,库里面存的那点钱财突然间就没了。为什么叫须菩提解空第一呢?他的般若缘深,所以你看一生下来,他带的业力就这样,突然一下就没了,家里的财也空掉了。那么过了几天呢,库里面的财又显现,又重复显现出来了,又在了,又出现了。说明他还不是取的断灭空,虽然是有性空,还是不舍缘起,所以又叫空生,又叫善现。

就是后来又显现出来还在,缘起法上还有,后来他老爸就说这是怎么回事呀家里,一会儿就丢得什么也找不着,一会儿又突然间出现了,怕得不行了。就跟我们现在的人好的毛病习气一模一样,赶紧找人算卦去了,算卦就卜卦问凶吉,结果说这个现象的发生是又善又吉,大吉大利,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善吉。以后在《阿含经》里有时候叫的善吉也是说的须菩提,常修无诤三昧,不跟别人辩解,吵架,骂架,不跟别人骂架,过去劫中已经证到青龙佛,他叫青龙佛,解空第一,《金刚经》的当机者。

“优波尼沙陀”,是有这么一位,优波尼沙陀汉译为叫做尘性。就是在后面的《楞严经》里面的二十五圆通章里面有讲到他是观尘,外在的尘么,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对六尘,所以他是观尘而得道。其实就是我们这部经里面后面要讲到,他先观不净观,就生了这个大厌离心了,最后悟到这个色性,从不净白骨观悟入到这个无学圣果的。所以这个也他要列在这里,为什么呢?紧接着尾就会牵着头,阿难就是没有把不净观修好,才牵引出受了这么一个大祸。所以这六位作为代表坐在前列,主席台上,我们这部经的同闻《首楞严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资格最老,道德最高,所以这叫做而为上首。

好,那么时间关系,我们稍微,只有五分钟为基调,实在上厕所的来不及的可以宽容一些,但是大家越快越好,放松一下回过头来,我们今天把这段讲完,阿弥陀佛!

好,我们定下心,把心提起来,再往下贯这个法义。接下来。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在此之前说的是什么呀?声闻众,就是阿罗汉,此时开始讲的,一笔带过是缘觉众,也就是辟支佛,为什么?这里,辟支佛呢,也是汉译为缘觉或者独觉。他有两种。有一种呢,就是这种人,反正他的根器都非常利,就是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呢,他自己就观这个花飞落叶、春去秋来、慢慢这个四季无常,他就悟道了、证道了,出了三界了。出三界嘛,我们就称之为无学。只要你有漏、有因果,刚才说的善超诸有,只要有,说明你还有学、有漏。那么超了,就说明是无学。还有一种叫做缘觉,就是说出生在佛在世的时候,听讲十二因缘法,反观悟道,超越生死的,这叫做缘觉,统称辟支佛。

那么这里讲到,就是说这里来听法,所来者是缘觉,他方国土的这个缘觉、独觉发神通来赴此楞严法会,兼而有之,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为什么叫做“并其初心”呢?不但有已经修证圆满成为无学的,还有初发心的缘觉菩萨也这个主伴成集,同来法会。同样发心要修证这个辟支佛果的可能还没有圆满,就像阿罗汉一样,前面还有预流、一来、不还、这样的,所以,这些都叫做有学。那么这里讲到的初发心,一个是从一念凡夫开始发心,二一个是证了缘觉以后,再趋向佛果大菩提路,这又发心了。所以说,可以都这么理解,统归就叫做缘觉圣人,也同来法会。那么接下来,就开始看他什么呀。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是读到这一段吗?“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那么这里就是指什么呀?他们来了以后依附在僧团中,《楞严经》的缘起,他们要做一件什么事呀?就是说解夏。在佛门里边有一件事叫做结夏安居。我们诸位可能都知道,刚才讲到的盂兰盆会,就与这个有关。结夏是从哪天开始?四月十五,农历的四月十五这天,入夏的时候。那么,到七月十五为期三个月,在此期间,一心办道,不外出乞食。而且等这个七月十五雨季结束的时候呢,才开始解夏。在这期间,一个是为了一块结制办道,禁足,就是不到处去巡游。二一个呢,因为你出去以后,到处要踩死,因为印度嘛,热带雨林,夏天到处都是小众生,害怕把他们踩死,为了避嫌说佛弟子们都这么不慈悲,所以在这三个月呢,禁足不许出去。到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呢,修完了,大家来共同到佛所,就是佛在的这个地方来,出罪忏悔,就是这里讲到的这个“休夏自恣”。这里的恣是什么意思,就是尽情的意思,这里的恣就是尽情。就是为什么呢?就是说在这三个月内,我自己犯了什么过错,我自己知道,我向大众说出来;那么我不知道的,我没意识到这是过错的,各位大德可以尽情地来检举我。

你看那会儿的僧团,或者说这个学佛团队都是这样的,那个自恣的这个敬白大众的白文怎么说呢,“大德长老或见我罪,或闻我罪”,就是听到别人说了,“或疑我罪”,听到或者你怀疑我有可能毁犯了,那么什么呀,“恣任所举,哀愍我语,我当忏悔”。说您说出来是为我。当时的僧团是多么的民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佛就会很欢喜,七月十五又叫做佛欢喜日,这么一个佛事。这里来说“十方菩萨咨决心疑”,乘这个机会,那么第二个“咨决心疑”的时候,咨就是来请问了,不是前一个,你看前面这不是说叫做“休夏自恣”嘛。那么“十方菩萨,咨决心疑”,他方国土菩萨来,咨就是请问,决就是让你给个定夺,都来找佛请法旨来了。我们现在世间也是,有时候有一些毁犯,或者他想做这个事儿,又觉得佛弟子做了不对,可是又想做,他实在搞不清楚,就想方设法找了个理由,而且特别想把这个事说得随着他的意愿来请问法师,你说这对不对?就请法师给他来一个定夺,难不成就是说如果有罪过都让法师承担了吗?也是来叫做咨决。

其实咨就是请问,决就是求断,求决断的意思。那么这里“钦奉慈严,将求密义”钦奉就是敬顺、无为,表示恭敬的,我听您的,慈悲严肃地来请求佛来给我解决这个问题。将求就是说想要求了,存了这个心了,还没说出来,大家都坐在这里,有这个意思了,马上等到众僧自恣完了以后就开始请法了,所以叫“将求密义”。密义是什么意思呀?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这个法很高深、深奥,向往这个深密之义,所以叫做密义。也就是我们一开头给大家讲到的“如来密因”。因为“如来密因”的“修证了义”是诸佛,佛法之根本,不可不求,这里叫做“将求密义”。再一个,“密义”还有一种,我们再往下看一句大家就知道了。我们把这两句连贯起来想。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你看,佛首先是敷座宴安,坐在这儿,不说话,这叫做前面的“将求密义”。大家读过《法华经》吗?《法华经》里面一开始有一个什么情节呢?就是佛入无量义三昧。为什么呀?为十方大菩萨说无量义,讲这个无量义经,就是意思无量义嘛,顾名思义,甚深法义。但是在《法华经》的经文里面,并没有把无量义的经文体现出来,那说明什么?他就是运用神通、密语灌顶,把这个法义灌注给在座的有一些密根器的人,他就需要密讲,所以这也叫作“将求密义”。很可能是以心印心,以法印法,以教印教,不知道他们通过什么神通妙用。因为这里的敷座宴安,就是佛说法有两种,一种叫做圣默然,坐着不动,看你明不明白。佛坐在那儿,一句都不发,拈花微笑,迦叶就明白,百万人天的大法会,只有迦叶明白,这叫做圣默然。

圣默然就是你这个上根器一看这架势,马上就悟到首楞严大定,马上就悟到“如来密因”了,马上就明了一切诸菩萨六度万行全是了义修证,那他们就叫做什么呀,”将求密义”,一坐就知道。像我们这样,一坐频频地讲、流传了这么久、还没明白过来的,必须第二个叫做圣说法,就要开始开言吐语,讲法了。所以一看,一开始你看毕竟是”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其中有的就已经得未曾有了,是这么个意思。当然另一层呢就是我们刚才讲马上要说这个,“修证了义”的“如来密因”,”将求密义“。

下一句:“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这是我们上一节,还记得吧,读的这段经文,到这里。这个“迦陵仙音”的迦陵呢,还记得《弥陀经》里边迦陵频伽,共命之鸟。这个迦陵频伽印度话翻译过来叫什么,妙声鸟,为什么呢?它在壳里面还没有孵化出来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就超比一般的鸟殊胜悦耳,所以它叫做迦陵频伽。那么这里为什么要配一个仙音呢,因为这个在形容佛的声音遍十方法界,佛的这种威德音,狮子吼音,那么这里光有鸟呢,你觉得是一个畜生,不够超逸,对吧?那么光有仙呢,不够真切,所以这里就用鸟配仙说迦陵仙音。再一个佛有一个名号,也叫做大觉金仙,这是佛的另一层异名大觉金仙。我们一般在世间好像修道家的才能够称神仙。佛有一个异名叫大觉金仙。

隆莲法师写过一首诗叫什么呀,说未必清闲便是仙,金仙原是火中莲,就是说的大觉金仙。骄阳当午池塘静,映日荷花别样鲜,就是形容佛的这个处尘,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在尘不乱善超诸有的这个境界。所以这里叫做迦陵仙音,就是形容佛的法音的。佛的声音他是超胜周遍,铁围山、香水海根本就挡不住他,我们现在凡夫的心眼觉得有碍,但是只有有缘者方能闻。有一次,前面讲到这个目犍连他就调皮,他就想,发现说佛的声音到底能传多远啊?在《大宝积经》里面讲过,有一次他就运用神足力,飞过西方恒沙国土,到一个国度里面,这个国土里面的众生就是天人,身形报身特别巨大,里面有一个人用的这个钵,吃的这个饭挡在他前面,他就过不去了,那么在这个时候呢,目连就振锡,就是说手还拿着这个锡杖,就从钵里面的汤呀还是水呀,就游着而上,结果这个国度里面的一个人看到目犍连,就说:哎呀,哪里来的一个虫子,怎么长得头跟人一样,问这个国土里面的佛了,这个佛呢就给他说,说你不可以小看他,这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高足弟子,他是神通第一。

这个佛就问目犍连说,你到这来干什么?目犍连就说,我欲穷佛声,就是说想看看佛的声音到底听到哪里就听不到了。结果这个国土的佛就给他说,佛音无尽,非汝可穷。说你根本穷不了。因为他证的果量是无穷无尽的,遍的,常寂光嘛,遍一切处。所以这里讲到说“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恒沙就是印度的恒河了,原话叫做兢伽河,这个字很怪,不写了,我们听一下吧?汉译叫做天堂来,意思就是发源于雪山之巅么,所以在汉译为就是天堂来的意思。恒河大家去过吗,应该有去过的。恒河那个沙子又细又软又多,所以每逢到经典里面我们都亲切地,到了恒河觉得很亲切,为什么,经典里面提了它无数次。虽然觉得,有时候觉得,我们都是中国的,有的去了,矫情的回来说,印度多脏多脏,恒河脏极了。恒河虽然脏,可是没有污染,就是他们那种脏是脏兮兮的脏,不是变质了的脏。那个水,特别是落日的时候,还是非常地清净和让人心旷神怡的,恒河的沙子很多。这里讲到这么多的菩萨,闻音远及啊,因为遍十方界,大家都知道要讲《楞严经》了,闻音远及,来聚道场,来到这个祇桓精舍。这是讲到这里。

那么这个最后提了一句,这个很要紧啊,你看阿罗汉,缘觉众,只有一尊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文殊师利叫做法王子。那么什么叫做法王子呢?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我们一般说,他这个方面是王。你看我们,有时候在世间修行也是一样,我们看,为什么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任何一个道,任何一个手艺,他就有人里面最厉害的一招,谁都比不过他,说明什么呀,他在这方面过去就是修的最究竟,最透彻,最到位。用的功夫最多,别人都比不过他。上次我们讲到就跟奥运会冠军一样,大家都在天天练天天练,可他过去最他修的好,一旦比赛的时候,正式场合他就脱颖而出了。他在这方面得了自在了。所以王的意思就是自在。

人王嘛,人中之王就是于人自在,所有这些人都得听我支配,你敢不听我的话吗?法王就是于法自在,那么文殊师利是释迦牟尼佛的亲子,亲传佛法,所以叫做法王子。又叫做曼殊室利,汉译为叫做妙德,有时候又叫做妙首、妙吉祥等等。我们中国人简称文殊菩萨。你看我们在五台山的话,大家都叫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这个普寿寺的师父们来她就非得与众不同,南无妙吉祥菩萨摩诃萨。她就非得在那唱个妙吉祥的调。所以这些是异名同宗,是一尊菩萨。那么在《华严经》中呢,他跟普贤菩萨同为上首菩萨。有时候我们看密教的教典的话,里面有时候叫他吉祥金刚、有时候叫大慧金刚、有时候叫这个辩法金刚等等,都是表他的智慧的。

所以他在佛弟子里面最能吃得开,永远都吃得开,尽干出格的事。他生下来就出格,生下来的时候他是舍卫国婆罗门的一个长者,叫做梵德长者的儿子,他出生的时候就有好多瑞相,他们家的光明满室,甘露盈庭,地下面就涌出来好多珍宝呀,这个家里的猪就生了一条龙,马就生了个麒麟等等这些异相就很多很多。后来家里仓库里面的谷子都变成金的黄金的了,大家信吗?有这回事吗?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搞清楚,信仰要绝对的理性,为什么呢?说业的都对,说福报大的也对,因为福报就是业的体现。就是因为福德大。他本身是圣者,他所居的,本身已经到了实报庄严土了,所以他示现的我们这个世界如此漏劣,但他悄悄的给你露点东西出来,露一手。

所以他这么一个大圣人,等降生在这个世间的时候,他本身就是带有很殊胜的,在凡夫的心眼里面觉得就是比较离奇的,为什么?有差别呀,因为人生出来的时候不会这样,还是打着电灯、还是黑漆漆的。他的福报生出来就可以带动这个依报呈现出光明满室,在他的依报中遍法界都是光明,但是因为我们凡夫看的时候,只能感触到这一点点,托他的福呀。所以这其实就叫福报,就是等于说他生下来,到满月的时候就能够带动这么多的福报:地涌七珍,神开伏藏,鸡生凤子,猪生龙等等这些瑞相异相,这些瑞兽灵兽都会被他带出来,这也是福报。你以为人生的时候没有瑞相吗?人生的时候也有瑞相。现在就是啪的无影灯打开了,啪的刀子在面前,赶紧剖腹产,这也是相,只不过不是瑞而已。这就是人的福报。

人生下来也体现他福报的时候,你满月的时候,他福报大点的就摆个上百桌,福报小点的就家里摆一桌子就可以了,这也是带出来的相,只不过不瑞而已。所以,这所谓的瑞相就是这个意思。他的因殊胜他的果就殊胜。圣人出世所感的福报,圣的无漏业所感的就是这样的情形。所以我们体现在我们这个地方就觉得,哎呦,瑞相。为什么?因为他超越,离奇,但是理上你要明白,还不会违背因果。那么在《法华经》中讲到文殊菩萨为什么?为诸佛之师,过去七佛之师。所以他吃得开,就是说等于说,原来你是我的学生,你这辈子成佛了我示现给你当弟子来了。在《法华经》里面这个日月灯明佛没有出家的时候他有八个王子,那么这个听到他父王出家了以后呢,就一个一个都随着出家了,当时有一个菩萨叫做妙光菩萨,佛灭度后,这八个王子都把妙光菩萨当做老师来听他讲《法华经》,最后一个一个成佛,最后佛就是燃灯佛。

所以说文殊菩萨就是原来的妙光菩萨,过去的七佛之师。过去早已经成佛了,叫做龙种上尊如来,现在北方叫做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将来成佛叫做普见佛。那大家想想,一个人怎么成那么多佛?得大卸八块么?怎么成?这是佛法的密义,也是如来密因,自己去悟去吧。佛说四十九年三百余会他基本上都在场,每次都是关键时刻大显身手。在《维摩诘经》里边,谁都不敢去,弥勒菩萨都不敢去,他去跟维摩诘斗法,最后两个人入不二法门。在这个《阿阇世王经》的时候这个阿阇世王大家读过《观无量寿经》里面他是杀父嘛,杀母嘛,那么造了这个五逆重罪以后心不安了,就请文殊菩萨来给他说法。他说:我这个造了这么多罪,怎么怎么办。

文殊菩萨说昔日的恒河沙佛来给你说法也不能给你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阿阇世王一听就从王座上一下子给跌落下来了,惊恐的不行了。后来呢,文殊菩萨就让他悟到什么呢,罪性本空,罪从心起将心忏,悟到第一义谛。也是文殊菩萨去弄的这事。特别是在这个《大宝积经》里面说,有五百菩萨得了宿命通,宿命通以后他自己看到宿世造了那么多无量无边的罪业,就成了障碍了,他就念念不忘,那么他马上要证这个无生法忍,就是要修行上更高的道的时候,他就上不去,由于这个罪障,有罪,忏悔的这个障。文殊菩萨知道他们的念力以后就演了一出最有名的戏,拿着剑去砍佛。那么佛当时就说:文殊文殊,你要害我你应该善害,善害是什么意思?说一切法如幻,无我无人,惟谁杀?谁受害呢?

他们两个演了这么一出戏以后,五百菩萨顿悟这个罪业也是如幻如化,证的无生法忍。这就是佛门里面的第一公案文殊执剑逼佛。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文殊菩萨相全是拿着剑,文殊师利而为上首。那么文殊菩萨这个《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里面讲到他给授记什么呀,他老人家说我灭度以后呢,南瞻部洲,就是咱们这儿,这个东北方有国,就是咱们这个国,叫做大振那国,其实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支那国,就是中国嘛。说这个国中有一名山,号五顶山,我将带领诸菩萨游历于此。金刚山,金刚座五台山是什么呀,这个佛在文殊菩萨的教典里面亲口授记的。金刚圣地。所以说这是,文殊菩萨这么一个智慧第一,可以绍隆佛种的法王子来做为菩萨众,当这个《楞严经》的机。

为什么呀?因为这个,他后面还大有用处,在后面的时候,将要说《首楞严神咒》,选择二十五圆通法门,谁的最殊胜的时候全是文殊菩萨出面搞定的。所以说他叫做法王子,有资格称为于法自在的叫法王,那么他叫法王子就是说已经接受佛的灌顶了。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叫做灌顶,就是这个印度古代帝王在即位的时候,国师就会用四大海水给他灌顶。那么这个菩萨,这个修行的过程中呢也有一个位住,比如十住,第十住的时候就叫灌顶住,第十地法云地又叫做灌顶地,从第九地的菩萨修到,往第十地修的时候,这个十方诸佛就会以智慧水灌菩萨顶,为他受法王之职做证明,所以法云地又叫做灌顶地。这个灌顶才叫做受职灌顶。灌顶有好多种,密法里面的灌顶有时候叫做,有的,当然也有传法加持这种灌顶,也有学法灌顶,很多时候我们一下下的那种都叫做结缘灌顶,结缘灌顶而已。这叫做灌顶,那么就是这么一位人物,在这里而为上首。

那么今天呢我要把下面一段也要同时我们要讲完,大家共音齐念发音,共同来把下面这段经文再读一遍,读到哪里呢,读到这个第十二页,“肃恭斋法”,看到了吗?来,我们这里开始,这个共读一遍。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惟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好。在此前面呢叫做证信序,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这段之前。下面这段就要开始讲发起序。那么讲到这个证信序的时候,就是前面我们讲的这些呢,我在此插几个心得吧,要领吧。就是说我们开始从“如是我闻”,到刚才讲完的这个“上首”的这个地方呢,这就是这部经的序分里面的证信序。你看每次“如是我闻”,这么多的人,这么些法,然后有多少大众同来等等这些,为什么每部经典初皆是如此呢?这也是大有内涵的。

我想第一个对于我们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就是什么?如法相续。人家的这个法会,从因地相续直至楞严法会,过去的共学共修,生生如法不坏轨则,守这个佛制呢,才感的这么一个果报,生生世世的相续如法听法法会。这对我们是有指导意义的,因为听法时如法嘛,依教奉行。我们现在本来讲法的话,在一开头我也讲过这个迎请的仪轨,其实每一次庄严肃穆的殿堂佛事,梵音一起,梵音缭亮,都有震摄我们这个妄想的作用。所以说,是一套成套的机制,但是我们现在就是说越来越稀释,越来越流失,越来越忘怀。最后现在你看包括我们听法的这个法会,像佛在时候的一场法会,多么的如法,多么的有序,我们现在听法也是节节败退,或者没有时间,要么就没有心思,反正没有恭敬,这都是属于已经常见的。

正常的这个轨范呢,续不下去,续不下去没有秩序就会乱,乱就会没有相续,一次不如一次,一生不如一生,这是人之常情,佛法的败落也是这么败的。所以我们要感概人家什么呀,如法相续,如法。这里有你看,有规律有约定的话,就说折射出来什么呀,大家共同遵守,这个团队精神,六合的这个共同来这个“从佛转轮”,“弘范三界”。那么就说明大家都是步调一致的,“从佛转轮”,“应身无量”,那么就可以说明他是严谨的微细的,不越行不越己。我们现在有时候就发心就是想越行,我们每个人发心,一个团队,一个我们的法堂来也是,包括我们的前期后续等等这些,我们的视频不是也在做嘛,做出来马上就可以公布了,我已经跟咱们这儿的这个我们的林里的吴主任、小李都沟通好了,好了马上就可以,那么这些东西都需要我们什么,要严谨细腻,就是“应身无量”这个内涵就是这样,各管各的,我只负责一个,我们听法也是,我听好了,我们就一个拜垫,每天守着这个,守好这部经,不要左顾右盼,不要这个愤愤的一看见他不如法,我马上就起急,这都是不要的。这就是如法,不越行不越己,你该干这个你就干这个,你今天坐在这就坐在这。

第二个呢,善结法缘,就是这么多的同来听闻大众,全是结的法缘而非爱见,也就是说,人家,人与人之间的缘只有两种,一个是除去世间的世情,就是亲情友情爱情,那么就是道情,法情,这个诸大弟子同来等坐无量劫来人家只结的法缘,只看重道情,所以不堕爱见之邦,相互之间都是以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为增上因缘,才感得这么一伙人。其他的不说,光千二百五十人,都宿世生生世世结的法缘。这样的一种才叫做大众,以自觉为大,以觉他为众,大众。这样的一种团队精神,无量劫来就是结的清净法缘,世间我们的亲缘就麻烦,结的都是爱见,像我们与妻子家庭丈夫子女这都不是染缘来的吗,为什么虚云老和尚出家那么多年后,都成道了以后还给他原来的,在家给他的妻子后来也出家了写了一句话叫做,此生火宅伴侣,他日法尘至亲,愿力就发出去。

倓虚法师那会儿,在《影尘回忆录》写他说走嘛,放不下,走不了嘛,说要出家,后来自己就狠着心说,人家的,说我走了这老婆改嫁怎么办呀,说人家的老婆能改嫁,我的为什么不能,又看见这个小孩在那要饭说,我的孩子将来要饭怎么办,人家的能要,我的为什么不能要,说放下吧放下吧,把心一横出家去了。就是断了这个什么呀,俗情爱情。

所以你看为什么人家能具足这么一个大众同闻,这么亲密而又清净无染,就是结的都是法缘嘛,这样的隔断世情。我们现在就是法情浓不起来,世情淡不下去,甚至学法来都拉帮结派地弄个事情,这都不好,说实在的,这因果就将来都会出现的。说到这里,我们再导讲一下,极乐世界你看皆是法情,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有了这个世情呢,那你就必须受世间的人间八苦。

极乐世界的清净海众大菩萨全是宿世发愿往生到那儿的,没有染见,清净海众。我们如果说不断绝这个,那么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还是会生,为什么极乐世界没有,你看,我们这里因为有情见生起了,所以才会有生,分段八苦不是有生苦嘛,对吧,情见生起了,你这辈子就来生来了,生苦就出现了,有生,有因必有果,刚才讲的有嘛,青梅竹马打小这,这不就生下来就是这样的染见嘛,所谓的青梅竹马,就是上辈子结缘结得深到早早就显发出来了这种一块儿的因缘,所以说极乐世界没有啊,极乐世界没有什么少年夫妻老来伴,也没有老苦。轮回中才有老苦,没有老苦。没有所谓的爱情的话,就会没有这个爱别离。没有所谓的仗义,就会没有怨憎会。

我们这儿爱情就是两个人贪恋,仗义就是说我为了你,你得为我,咱们俩肝胆相照,所有的都是俗情。不病不死,也没有求不得,应念即至。所以整个极乐世界净土法门,它就是成就我们清净海众,只结法缘,不结俗情。我们从这个序分里面,就要读到这样的信息,从我们的因果相续上也要这样去执持。这比较,如果你不了这个,就比较麻烦。

再第三个就是说,从这个序分里边讲这前面的一段话,我们要随这么一段话会道场起观。大家想想我们现在现前就是一个楞严法会,那么好像是我在这里讲,大家就不要把这个,诸位这个都是,大家都是罪恶生死凡夫,圣者除外。那么我们就不把这个法会现场以小心窄见来承担。大家要记住,这一段情形就是当时佛陀时代,僧团生活的状态,曾经的生活,印度。我们也可以调,把现前的状态调成这个状态,现前就在佛讲法的道场闻。为什么?因为虽然时转至今,但是真理是永恒的。他们在佛处现前听首楞严,我们现在也在是现前听首楞严。那么你就要起观,现前就是诸佛菩萨现前说法,我们都是清净海众,那么你的这个解脱因就种下去,道情因就种下去,如法因就种下去,所以你要学会随文起观。

这很重要,这是修行的诀窍。大家不要就说要来就坐在这儿,你讲的,这宏海法师讲得不错,或者过一会儿就说这个东西这会儿有点儿快了,过会儿又慢了,说又开始讲故事了,一看表马上结束了。全是这些,顶多赞叹一下讲得不错,这个时候你就忘却了法在哪里呀,我们是在讲法啊。那么我们就要起观说,曾经听佛陀的这个会场,跟我们同在楞严法会,当下皆是如来密因。我一开始就给大家讲过的,那么现前我们都在一真法界之内,他们也在讲也在听,我们也在讲也在听,我们听就等于说现前在听佛讲,因为《楞严经》就是佛说的,假借着我这个载体,我们大众来同闻。所以我们现在当下就是千二百五十人中之一,就是佛陀的现前,楞严法会的听众。就要这么起观,念念皆闻,一念净心观成就的话,就凭你现场起观的清净心,当然我们从相上可能是达不到,但是从理上,一念净心观法成就,可以彻见十方三世一切国土。

顿见,那说实在的,还包括阿弥陀佛清净海众正在说法,当下一念净心净观,就可以彻见。我们现在观不起来,所以,观不起来,但是还要尽情地去把这个用起来,就是在听闻的时候,就这么去观殊胜法界。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真正的一真法界,哪里有个古今中外,哪里有个凡夫心眼啊,现前就是楞严法会,就是佛在当下正在给我们说。所以从这个序分里边,我们也要读到这样的信息和起到这样的修行功用。这念念都在道上会,那么你才称之为听经闻法。否则真的这就叫凑热闹,就是凑了一个比较如法的热闹。那么已经马上八点半了,那么看来还是把这个讲完的话呢,下一段,刚才读的这一段就只能放在下一节课再来讲了。记住下一节课就是下一个星期天的原来的老时间,还是上午九点。大家记住别再记错了。

然后现在呢,请诸位随着我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